東方七日談︱“阿姨”成為職業人,城市服務穩起來

找一個靠譜的家政“阿姨”,是許多家庭很頭疼的事。約好了月嫂,到了預產期卻突然“放鴿子”﹔剛磨合好,對方另有高薪去處,走了﹔口碑不錯的同一機構,人員服務質量也參差不齊……看似瑣碎、習以為常的小事,其實是家政和養老服務業裡長期存在的大難題:信任難建立,服務難復制,行業難升級。
上周,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在調研家政和養老服務行業時,提出要讓員工制工作走深走實,更好助力創造高品質生活、推動高質量發展。
解放日報相關報道
當前,不少公司打著“公司化運營”的旗號,但多數仍停留在平台撮合、挂靠派單的模式。從業者與平台之間,並無正式勞動合同,也沒有社保、福利、培訓、晉升路徑等權益。一旦服務出現問題,平台可以推卸責任,服務人員可以隨時離開,客戶也難投訴,整個鏈條脆弱、不可持續。
真正意義上的員工制,是讓服務者變成職業人。這意味著從業人員有了固定收入,可以繳納社保、接受系統培訓、擁有晉升通道。而企業為了服務質量,也必須投入更多精力用於管理培訓、建立標准、提供保障。這就形成了一種新型關系:客戶放心請,從業人員願意干,公司也願意投入。
事實上,家政與養老服務行業的升級,遠不止用工形式的調整,它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城市的發展質量、治理水平息息相關。在上海,60歲及以上常住人口已超三分之一,照護需求日益增長。與此同時,上海人均GDP在2024年超過20萬元,處於全國領先水平。服務型消費正在成為拉動城市經濟的新引擎,也代表著居民對高品質生活的持續追求。
這意味著,像照護、助浴、康養、早幼教等細分服務,正在從“是否能請上”走向“是否請得好”。高收入群體願意為優質服務買單,年輕家庭更看重專業性和安全性,老齡家庭則需要長期、穩定的服務支持……這些變化共同推動著一個“曾經被視為低端”的行業向職業化、品牌化方向轉型。
另一方面,當前上海僅家政行業的市場規模就超百億元,從業人員數十萬人,但高質量供給遠遠不足。龐大的服務需求缺口決定了這是一個尚未飽和的藍海市場。
家政和養老服務,看似“平凡”,卻承載著無數家庭的幸福與安心。它們是城市生活運轉的基礎,也是社會溫度的體現。隨著時代發展,行業的專業化和規范化不僅讓服務更可靠,也讓從業者獲得更多尊重和保障。未來,這個行業不僅是滿足需求的“補位者”,更將成為推動高品質生活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