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七日談丨一份“檢查碼”背后的智慧與勇氣

上周一條消息引人矚目:今年1月1日起,一項名為“檢查碼”的創新舉措在上海涉企行政檢查中全面推行。截至目前,上海各行政執法部門發送“檢查碼”10萬余個,收到執法評價5萬余條,“多頭查”“隨意查”大大減少。
解放日報相關報道
一份“檢查碼”讓人看到,上海優化營商環境的努力,正步入深水區。
上海打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已走過漫漫長路。此前,世界銀行發布的2025年度中國企業調查報告顯示,涉及營商環境的59個測評點中,上海有22項達全球最優水平,其中不少項的企業感受度得分逼近甚至達到了100分。外界評價,這証明著上海對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的極致化追求。
但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是一項沒有終點的工作。營商環境,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綜合性制度框架,涉及政務環境、市場環境、法治環境、人文環境等各個方面,沒有最好隻有更好。這其中,對企業日常運營而言,一項項具體的檢查,或許會是感受度最高的因素之一,“管”和“放”之間的平衡,也長期考驗著管理者的智慧。
上海此前有過不少探索。比如將“拍黃瓜”這道家常菜的食品經營要求從“專間”變“專區”,讓更多中小餐廳理直氣壯地在廚房裡拍起了黃瓜。又如盒馬鮮生作為一種超市和餐飲、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零售業態,在注冊時也曾遭遇“准入難”。無論是新業態還是舊問題,監管者以“是否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前提,在政策層面為企業解決實際痛點、堵點,是呵護市場主體活力、優化營商環境最好的注解。
如今,上海進一步推行“檢查碼”,更是在確保職能部門法定檢查職責嚴格履行的前提下,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的最新實踐。首先,“檢查碼”依靠數字賦能,變“單向”檢查為“雙向”閉環。“檢查碼”要求執法人員到店即亮碼,企業掃碼即可核驗任務合法性、人員資質及檢查依據,數字化留痕加透明化流程,讓檢查對雙方都有了約束,且企業通過掃碼可以查看結果、及時整改,進一步提高檢查的公正與效率。
更進一步,依托“檢查碼”,多個檢查任務能更多地歸並起來。對企業而言,過去可能每個月都要接受多個部門分頭檢查,有了“檢查碼”后,通過聯合檢查的形式跨部門各司其職,實現“進一次門,查多項事”,這背后,是實打實通過提高效能為企業“減負鬆綁”。對職能部門而言,在申請“檢查碼”時,系統將自動推薦對相同檢查對象一定期限內其他執法部門准備開展的檢查任務,執法部門可以選擇加入並開展聯合檢查,有效減少檢查頻次。
前端整合的背后,有后台更多努力。上海政府部門信息化系統起步早,各自建設成果斐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信息煙囪林立的局面。通過開發“檢查碼”,上海構建起“行政檢查業務標准化模型”和“行政檢查事項庫”,對檢查事項、情形、要點進行統一規范管理。同時,通過制定統一的技術規范和開發標准的服務接口,客觀上起到了打通部門數據壁壘,有效協調不同執法單位工作流程的作用。
用兼具智慧與勇氣的舉措應對改革步入深水區后面對的新課題,向融合要效率,用共享創新機,上海不斷探索著的營商環境制度改革經驗,可以為全國的改革提供有效的借鑒。
“檢查碼”並不是終點。上海還在更進一步地探索更為高效精准的監管手段——在“無事不擾、無處不在”的基礎上探索“無感監管”試點。未來的監管,有可能像馬路上的巡警,平時未必能看到,一旦發生危險或出現違法現象,卻會第一時間出現在現場,真正做到“無事不擾、有事必應”。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