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奮進新征程 建功引領區

浦東新區環境監測站辦公室:架橋筑夢,書寫環保華章

人民網記者 唐小麗
2025年06月26日11:09 |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小字號

在浦東新區的環保事業版圖上,有這樣一支團隊,他們如同精密運轉的樞紐,又似溝通各方的橋梁,用智慧與汗水編織著生態保護的網絡。他們,就是榮獲2025年上海市模范集體的浦東新區環境監測站辦公室。

浦東新區環境監測站辦公室成員“全家福”

這支由11人組成、平均年齡38歲的隊伍,在單位內部上傳下達、面向公眾科普教育、深耕專業跨界實踐等領域,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橋梁”二字的深刻內涵。

內外通達,架起單位裡的“神經中樞橋”

浦東新區環境監測站的歷史可追溯至1993年3月,其前身為川沙縣環境監測站。2010年,原南匯區環境監測站的整體劃入,實現了資源的整合與力量的匯聚,大家齊心協力守護著浦東的生態環境。而監測站辦公室,無疑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我們辦公室的工作,就是要起到‘橋梁’的作用。”採訪中,辦公室主任鮑陽陽言簡意賅,一語道破團隊使命。

在單位內部管理中,辦公室如同一條“神經中樞橋”,承擔著落實四個責任制、干部人事、計劃財務、行政后勤等一系列繁雜卻關鍵的工作。每一項政策的傳達、每一個任務的分配、每一筆資金的流轉……都離不開他們的精心梳理與高效執行。

這份努力與付出在2023年收獲了“上海市工人先鋒號”的榮譽,而他們並未止步於此。2024年,辦公室積極推動單位內部的學習型組織建設,通過組織定期學習會、邀請專家講座、開展業務交流等活動,營造出濃厚的學習氛圍。

“我們希望通過學習,讓每一位同事都能不斷提升自己,為單位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鮑陽陽介紹道。去年,監測站成功創建為“優秀學習型機關(事業單位)”,進一步提升了單位的學習氛圍和工作效能。

參加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業務培訓

在內部管理工作中,辦公室成員各展所長,相互配合。負責干部人事工作的同事,像“人才管家”一樣,時刻關注著每一位職工的職業發展,為他們制定個性化的成長計劃﹔管理計劃財務的人員,如同“財務衛士”,嚴格把控資金流向,確保資金使用合理高效﹔行政后勤的同事,則化身“貼心保姆”,從保障單位的日常工作到保障國家級環保項目的開展,安排得妥妥當當。

正是這樣細致入微的工作,得以讓整個單位高效運轉,而這些“看不見的工作”背后,是辦公室成員日復一日的堅守與付出。

科普之光,點亮環保路上“知識彩虹橋”

如果說在單位內部,辦公室是聯結各部門的“連心橋”,那麼在面向公眾時,他們則化身為傳播環保知識的“彩虹橋”。自2006年起便開啟了環境教育基地的建設之旅,彼時45萬元的啟動資金,承載著團隊對科普事業的無限憧憬。

經過一年的精心籌備與建設,2007年世界環境日之際,基地正式對外開放。同年底,接受國家科技部和環保總局的現場評審,2008年成為監測系統首個“國家環保科普基地”,2019年被授予“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稱號。

小學生到環保基地參觀

18年來,基地始終是浦東環保科普的重要陣地。從學生團體到社區居民,從普通市民到代表委員,不同身份的人們在這裡開啟環保知識的探索之旅。

為了讓科普教育更加豐富多彩,辦公室不斷推陳出新。他們打造了“青青酢漿草”公眾號品牌,定期發布有趣的環保知識、最新的監測動態﹔開設“小小河長”科普公開課,帶領孩子們走進河流生態的奇妙世界﹔創新推出“雲參觀”服務,讓無法親臨現場的人們也能“身臨其境”感受環保魅力。這些舉措讓科普教育從線下延伸到線上,影響力不斷擴大。2023年,特色活動榮獲浦東新區未成年人暑期工作優秀項目。

開設“小小河長”科普公開課

2024年,為適應新時代公眾對科普教育的更高需求,辦公室全面啟動基地提升改造項目。今年6月7日,煥然一新的科普基地正式回歸。走進基地,綠色主色調扑面而來,每個樓層通過綠色漸變的設計,巧妙地表達著環境監測的專業性和重要性。一樓大廳裡,一條記錄著監測站發展歷程的時間軸,串聯起上海環境監管領域的重大歷史事件,電子顯示屏實時更新著浦東各處的空氣質量、水質、噪聲等環境數據,宛如一張守護城市環境的“數字網絡”。

在展陳設計上,基地以“一份監測報告背后的故事”為主線,帶領參觀者從六樓的在線監測發現數據異常開始,依次體驗五樓現場監測的手工復核、四樓的樣品實驗分析,最終在三樓得出實驗數據並出具實驗報告。通過這樣沉浸式的科普體驗,讓人們深刻體會到扎實的監測數據為浦東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的基礎保障。

6月7日,煥然一新的科普基地正式回歸

對於基地的未來發展,辦公室副主任閻宇宸有著清晰的規劃:“我們計劃打造配套的研學手冊,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生動的卡通形象,把專業知識轉化為大眾易於接受的科普內容。同時,進一步優化志願者團隊,增強他們的專業素養和表達能力。此外,我們還將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持續優化線上科普內容,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讓環保知識真正走進千家萬戶。”

深耕專業,探索融合發展的“跨界立交橋”

在監測站辦公室,“跨界”味兒很濃。雖然主業是承擔行政后勤等保障工作,但團隊成員從未遠離專業一線,他們用實際行動搭建起業務與保障工作的“跨界立交橋”。

嗅辨員,這個被稱為尋味治污的環保“特種兵”崗位,在辦公室有著別樣的意義,辦公室全員都是嗅辨員。“嗅辨工作全靠鼻子,越臭的氣味,聞的時間越久。”辦公室文秘鄭麗解釋道,“每次嗅辨,我們要把氣體一次次稀釋,一次次去聞,直到聞不出味道為止。”

辦公室成員參與嗅辨工作

在辦公室新人朱宇航看來,這份工作不僅考驗著嗅辨員的專業能力,更需要強大的心理素質。“有一次嗅辨,做了36組,聞了一個下午。關鍵你不知道這些氣體是從哪裡採回來的,可能是污水廠,可能是醫院,也可能是垃圾焚燒廠,需要一定的心理建設,鼓起勇氣挑戰自我。”

為了保持鼻子的靈敏度,嗅辨員有著嚴格的自我約束。他們不能抽煙喝酒,作息和飲食也需格外注意。女性嗅辨員在執行任務時,不能化妝、噴香水,杜絕一切可能影響嗅覺的因素。也正是這樣的堅守,才為生態環境部門的科學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撐。

除了嗅辨工作,辦公室還有多人分別參加站內各項監測專業實踐鍛煉平台以及環境監測應急工作。“應急情況基本發生在夜裡,我們既是保障人員,也是業務參與者。”原辦公室負責人陸莉莉說。無論是突發的環境污染事件,還是緊急的數據監測任務,抑或是大型的環保督察活動,他們總是第一時間響應,迅速投入工作,與業務科室並肩作戰。

辦公室創設的專班制度,更是為成員們提供了深入業務工作和學習的平台。去年3月,監測站成立6個專班,其中任務最重的監測能力提升項目專班,鄭麗和朱宇航加入綜合信息保障組。在大氣監測站點更新項目中,涉及16處大氣標准站、185處微站、24處噪聲自動監測站等,點位分散,協調工作難度巨大。

在監測能力提升項目專班上進行工作匯報

“看上去是業務工作,但背后很多協調工作都由我們辦公室來完成。”鄭麗舉例說,“比如踏勘一個點位,需要更新站房,可既有站房是固定資產,不能直接拆除,要走報廢程序,站房加設備整體報廢后,才能拆舊建新。整個過程繁瑣又復雜,但我們必須確保每一個環節都不出差錯。”

在參與浦東新區環境質量報告書編制工作時,辦公室成員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從數據收集整理到報告撰寫審核,他們與業務科室緊密配合,參與編制的報告書曾榮獲上海市一等獎、國家三等獎。

面對接踵而至的榮譽,鮑陽陽總是謙虛表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像陸莉莉老師,進入辦公室工作已經20多年,他們那代人創下了優秀的傳統,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我們更多的是傳承。”

對於浦東新區環境監測站辦公室來說,榮譽既是裡程碑,更是新起點。未來,他們將繼續秉持“監測先行、數據說話、科技賦能”的工作理念,在環保事業的道路上,搭建起更多、更堅實的“橋梁”,為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城區樣板貢獻更大力量。(圖片均由浦東新區環境監測站提供)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