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創新芯”,讓百寶鑲嵌飛入尋常百姓家
——訪上海漆器制作技藝、顧村俞氏百寶鑲嵌代表性傳承人俞平

在寶山顧村漆石坊工作室,有一位深耕百寶鑲嵌技藝的手藝人。他就是俞平,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
從外企高管到到非遺匠人,他以匠心守藝,以創新破局。其創作的《白玉蘭》《隨行》《石榴》等三件漆器作品,被進博會和上海檔案館聯合永久收藏,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非遺魅力的閃亮名片。
棄商從藝:以使命守護“傳承”
俞平的故事,始於父親俞升壽工作台前的碎螺鈿與漆器光澤。作為俞氏第四代傳承人,父親手中變幻出的花鳥山水,早早在他心中埋下技藝的種子。
然而大學畢業后,他卻選擇進入外企。在外企的十多年,他走遍國際展會,看過無數工藝精品,卻始終難忘父親工作室裡“吱呀”轉動的雕刀聲——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俞氏父子。
“當我發現年輕人連‘百寶鑲嵌’是什麼都不知道時,突然意識到傳承不能等了。”2013年,俞平辭去高管職位,回到“孤軍奮戰”的父親身邊。
有次,俞平雕刻了微笑的嫦娥向父親獻寶,“我覺得刻的很美,自我感覺非常好”。結果,被父親批評了一頓。“父親說,‘真正搞藝術’必須融入作品中。月宮的嫦娥是惆悵的、孤單的,需要在雕刻中把表情和內在的情緒反映出來’。”
工作中的俞平。寶山區新聞辦供圖
經歷了內心的一番洗禮,俞平深刻意識到,傳統技藝的傳承絕非小事,它關於行業的振興,更是自己願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此后,經過6年的閉門學習,俞平的技藝愈發精進。
技術破局:給老手藝裝一顆“創新芯”
傳統百寶鑲嵌很“貴”:一“貴”在成本。珊瑚、瑪瑙等珍貴材質的價格,讓人望而卻步﹔二“貴”在手工。百寶鑲嵌技藝的步驟分為:設計、制胎、選料等約15個步驟,以打磨為例,需要用銼、刀等把各個構件拼成抿絲合逢。這也意味著全手工制作一件作品需要耗時數月。
百寶鑲嵌技藝。人民網記者 葛俊俊攝
有人說,傳統行業已淪為夕陽產業。帶著商業思維回歸的俞平認為,要讓技藝“飛入尋常百姓家”,必須在“成本”與“效率”上下功夫,這才是讓傳統工藝“活下來”的關鍵所在。
有著理工科背景的俞平,想到了“半自動化”這一思路——並非用機器完全取代手工,而是讓機械承擔繁重的“體力活”。具體來說,利用數控設備切割材料,借助激光雕刻勾勒線稿,而鑲嵌、拋光等核心工序仍由匠人們的雙手精心完成。這樣一來,制作周期大大縮短,也極大地縮減了成本。
傳承,並非簡單的復制粘貼,而是不斷創新,讓傳統技藝適應時代的發展。
有次在參觀科技企業時,他撿起晶體切割后的邊角料,意外發現這些廢料散發著不輸寶石的光澤。這一發現讓他靈感迸發,“晶彩”系列就此誕生。該系列作品將晶體碎塊巧妙鑲嵌成星空圖案的胸針,價格隻有傳統工藝的三分之一。2025年,俞平又有了新創意,他用激光雕刻復刻顧村老街線稿,再以貝殼、樹脂鑲嵌,讓百年老街的煙火氣,以“可佩戴”的方式重現。
傳播破圈:讓非遺在生活裡“生根發芽”
在俞平看來,傳承不是把技藝供在展櫃裡,而是讓它長在生活的土壤中。他帶著工具箱走進社區、校園,像播種一樣,把百寶鑲嵌的種子撒向更多人。
指導學員。人民網記者 葛俊俊攝
他聯合顧村鎮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探索開設“幸福食光·寶中寶品非遺”公益體驗課堂,將日常生活中吃剩的蛋殼、螺鈿等食品材料變廢為寶,拉近普通百姓與鑲嵌技藝的距離﹔潛心開發具有上海特色的漆器和百寶鑲嵌作品及課件,並走進世博會“非遺會客廳”,為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提供非遺知識普及和手工體驗課程。
今年5月,俞平被正式受聘為顧村鎮“講顧事的人”群眾性理論宣講團講師、首批城市文明市民發言人,開設《堅守非遺技藝的傳承與革新+“寶中寶品非遺”技藝體驗》等宣講課程,進一步推動非遺技藝在當代社會的文化價值與時代意義的深度傳播和推廣。
開設公益體驗課堂。寶山區新聞辦供圖
從外企高管到非遺匠人,從奢侈品到日用品,俞平走了一條“逆行”卻堅定的路。他說,每次看到年輕人戴著百寶鑲嵌的胸針走過老街,聽到孩子們在課堂上驚呼“原來非遺這麼好玩”,就覺得一切值得。“真正的傳承,不是讓技藝活在過去,而是讓它在今天的陽光裡,開出新的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