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七日談︱AI時代,我們為何還需要這樣一本英漢大詞典?

近日,歷時10年修訂的《英漢大詞典》(第3版)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距離第2版問世已經18年,20多萬詞條,逾2400頁,十幾位編者……在各類翻譯軟件“秒出結果”的今天,還有人願意十年如一日地一頁頁推敲詞義、斟酌例句,編纂這樣一本厚重的大詞典嗎?
解放日報相關報道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筆者先試著問了問AI:“大音希聲”如何翻譯成英文?以下摘抄部分回答:
“大音希聲”這個出自《道德經》的哲學概念,翻譯成英文需要兼顧字面意思和深層哲學內涵。
林語堂的“Great music is faintly heard”側重聽覺體驗,但弱化了哲學意味﹔馮家福的“The loudest sound seems silent”用科學現象作類比,好在英語讀者能通過回音理解“看似無聲實則充盈”的矛盾感﹔Arthur Waley的“The loudest note is barely heard”則偏重物理描述。
其實還可以補充學術界的處理方式。比如有些論文直接譯成“The supreme sound has no sound”,雖然丟失了詩意,但哲學准確性更高。
……
不得不承認,如今AI翻譯確實很成熟。這段文字中引用了語言學大家的翻譯,還補充了學術界的處理方式,這正說明了編纂詞典的重要性:一個厚重、扎實的詞典,是時代經驗的總成,也是AI所依賴的“源代碼”之一。
人們總以為AI無所不知,其實它只是“看起來知道得多”。它的知識系統並不憑空生成,而是建立在浩如煙海的語料之上。而這些語料,正是數代學者一筆一劃積攢的成果。如果沒有人曾經一遍遍推敲詞義、例句、語法,沒有這些寫進詞典、語庫、研究論文裡的語言,AI的“聰明”也無從談起。
語言不是靜態的,它隨社會演進而變化。《英漢大詞典》第3版修訂了近三成條目、更新了90多個專業門類,就是在努力記錄著時代。比如“耐心資本”“蘋果型肥胖”等詞條的收錄,體現了語言對經濟、健康、文化等社會熱點的敏銳回應。這本詞典其實也是在告訴未來的人們:“我們今天是這樣說話的,這樣思考的。”
在解放日報的報道中,有一個小男孩把《英漢大詞典》攤在地板上,津津有味地看了一個小時。這個畫面耐人尋味。《英漢大詞典》所提供的,不僅是一部語言工具書,更是一種引導人們走向“真正的學習”的路徑。所謂“真正的學習”,並不是簡單的信息獲取、快速搜索、機械記憶,而是一種深度理解、持續積累、建立跨文化表達能力的過程。在“搜一搜就有答案”的今天,這樣的學習方式更顯珍貴。
當然我們也必須承認,在當下這個強調效率與回報的時代,堅持所謂的“無用之功”實屬不易。一部詞典的代際修訂,靠的不只是專業素養和個人情懷,還需要制度耐心和文化定力。
作為中國現代詞典編纂領域的開創者之一,復旦大學英文系教授陸谷孫先生畢生致力於《英漢大詞典》的構建與完善,其學術聲望與人格風范影響了一代語言學人。如今,第3版的主編朱績崧既是陸谷孫的學生,也是復旦大學英語系的老師。復旦大學深厚的人文學術傳統和對冷門艱深之學的長期支持,使這項工作得以持續推進。這背后,是一所大學守望文化根基的定力。
與此同時,在出版社紛紛轉企的大潮中,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堅守並新設辭海編纂處、漢語大詞典編纂處、英漢大詞典編纂處,體現出這座城市獨有的文化視野與戰略遠見。上海開放包容、融通中外的城市基因,始終不舍專業主義與全球視野的氣質,也為這項跨文化的語言工程提供了土壤。
(來源: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