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七日談丨公共文化供給,抓牢“三均”標尺

下班后到市民藝術夜校充充電,是上海近年來白領生活的“小確幸”。
夜幕降臨,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上班族從四面八方趕去上夜校,追逐各自夢想,見証彼此收獲,也親歷著上海用自己的創新意識開拓出公共文化供給的全新疆域——橫向織密服務網絡的同時,縱向拓展出城市公共文化供給全天候不斷流,彰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在文化領域的擔當作為。
2025年,上海市民藝術夜校春季班繼續保持超強引力,117萬人同時在線搶課,熱門課程最快3秒“搶光”……這再次証明,2016年由上海市群藝館在全國率先推出的市民藝術夜校,通過採用延時開放、公益性收費模式,在晚間時段為更多市民提供文化藝術普及課程,切中了城市公共文化的經絡。
也有新變化。夜校陸續增添新軍——共青團上海市委啟動青年夜校建設,徐匯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推出“文明夜課”……定位雖有不同,但底層邏輯一致,即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公共文化空間,滿足市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建設文化強國,必須加強城市文化建設。而城市文化建設發展,離不開公共文化服務夯牢的堅實基礎。新時代夜校在上海翻紅,關注度越來越高,証明只要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用優質的供給服務人民,用心用情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必然會受到廣泛的歡迎與認可。同樣,越來越多的主體投身夜校發展,更有利於促進夜校的良性循環與發展壯大。
不過,火熱局面下,各方更要保持清醒認知。尤其在夜校主辦主體越來越豐富、點位越來越密集的今天,更應該認識到,要把好事辦好,各主體需要抓好公共文化服務的“三均”標尺,注重公共文化供給的均衡、均質與均勻。
均衡。需要進一步挖掘社會資源,為優質合作機構提供更大發展平台,培育鼓勵社會藝術機構自我造血,積極投身社會大美育事業。畢竟,為有源頭活水來,做大做優供給,才能實現供需均衡。
均質。夜校拓展,品質風險會增加。質量是長效發展的根本,這要求各方首先抓好准入口,對合作機構及課程、師資、相關費用嚴格審核,確保進入市民藝術夜校的機構和課程的專業性和高品質﹔加強過程管理,磨細服務顆粒度,深入現場巡查、評估及調研,確保夜校整體高質量發展﹔明確退出機制,綜合第三方評估、學員反饋及巡查情況,明確劃定機構與課程的退出紅線。
均勻。上海市民夜校已實現全市16個區街鎮全覆蓋,點位不斷下沉,有更多學員可以在家門口上課。但對這座超大城市而言,打通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裡”甚至“最后一百米”,讓夜校點位布局更合理、點位更均勻,讓文化體驗離青年人更近,是一個長期課題。
隨著夜校規模擴大,其標准化建設與更多資源的打通,也需要提上議事日程。畢竟,對一座城市而言,確保中樞神經與末梢神經的一體化,是工作不走形、不變味的重要保障。頂級文化設置是頂級城市的標配,同樣,頂級文化供給能力更考驗著頂級城市的治理智慧,這需要頂層設計,更需要具體的統籌協調。
4月11日解放日報相關報道
4月10日,2025年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設工作會議召開。會議強調,全市公共文化戰線要堅持向“一體化”發展,統籌推進軟硬件一體化和城鄉一體化,進一步提升服務效能。特別是要聚焦“十五五”規劃謀劃,打造與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地位相匹配的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新品牌,努力為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百尺竿頭,上海一直在努力。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