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創新創業青年50人論壇上,100多個創業項目與100多家投資機構密集對接

更多“年輕的事業”將在上海涌現

2025年05月11日08:37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昨天的上海中心大廈,見証了一場“千裡馬”與“伯樂”的雙向奔赴。當天,以“闖上海、創巔峰——青年與城市共成長”為主題的第六屆上海創新創業青年50人論壇在此舉行。青年創新創業者、行業專家、政府官員及園區負責人齊聚一堂,攜手捕捉前沿信息,鏈接要素資源,推動項目落地。

“人工智能是年輕的事業,也是年輕人的事業。”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時對科技創新把脈指向、對青年人才寄予厚望,讓與會人士備受鼓舞。“如今很多全球科技創新,源於年輕人的原創性思考。”大家期待,通過各方合力,讓更多創新創業項目從“校園象牙塔”走到“市場金字塔”,形成青年向上、城市向前、共伴成長的積極格局。

密集對接“意猶未盡”

大廳被一隔為二,一邊是項目路演區,一邊是項目對接區,100多個創業項目與100多家投資機構來到這裡。當天下午,聚焦人工智能、生命健康、前沿科技三大賽道,首屆上海青年科創嘉年華舉行。現場座席都滿滿當當,不少創業項目代表直接搬起電腦,站著給投資人做演示。

“完全聊嗨了,根本說不過來!”帶著自己的人工智能營銷出海方案來到會場,20分鐘對接會結束后,嘉帕科技首席執行官龐國強意猶未盡,加了不少投資人的微信。“現場有很多年輕的創業者。來到會場不僅學到很多,也鏈接了更多的人脈,這對我們長期發展一定有幫助。”

好項目需要錢,錢也需要好項目。“早期的項目很難有商業數據,所以我們會特別注意團隊背景。”當一家科創企業項目代表找到鄭俊彥時,這位上海弘信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仔細了解團隊組成后,決定與對方進一步接觸。

結束路演后,帶著多臂協同移動作業具身智能機器人項目來現場的上海颯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張建政,被十來位投資人團團圍住,“我對這個項目很感興趣,路演一結束,我就追來了這邊,想深入接觸一下。”蒞未源資本合伙人劉蓉告訴記者。

“高效,精准。”張建政評價這一形式,不僅能做路演分享,還能和投資人深入交流,“現場有資本方、產業方,還有政府方,大家可以密集對接,這樣效率就很高。”

現場還設立了創新創業基地、青年創新創業研修營等平台的展示空間。來自上海農商行科技金融事業部的庄衛毅不僅逛了創業代表的區域,還去和園區、機構聊了聊。“我們銀行可以成為科創企業、政府園區、投資機構的橋梁,一起去構建科技金融的生態圈。”

不到3個小時,已有多位投資人和創新創業項目代表達成初步合作意向。路演現場還頒發創新潛力獎、新銳突破獎、卓越領航獎,並簽署了一系列合作協議。

“熱帶雨林”日益完善

論壇現場,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談到人生“第一桶金”——2015年參加上海一項機器人大賽獲得8萬元獎金,成為企業最早的啟動資金。這番話引發台下創業者會心一笑。科技型企業大多輕資產、高風險、缺乏抵押物,與傳統銀行信貸模式不匹配,那麼如何讓企業找到錢、錢找到企業?

市科委主任駱大進帶來了好消息,2024年上海科技企業貸款余額達1.29萬億元,上海設立1000億元規模的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和未來產業基金,形成科技信貸、科技保險、創業投資、多層次資本市場為基本框架的生態體系,進一步發揮科技金融發現價值、集聚資源、放大財富的作用。

上海國有資本投資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裁戴敏敏現場介紹“國投基金矩陣”——主力基金存續期達12到15年,匹配硬科技研發長周期特性﹔子基金專注早期初創,專注細分賽道﹔未來產業基金專注前沿、交叉、顛覆式創新,貫穿“從0到1、從1到10、從10到100”的創新鏈全生命周期。

不止於金融助力,論壇上,許多創業者提到上海日益完善的“熱帶雨林”創新生態,集聚優質的“種子”,提供肥沃的“土壤”,營造適宜的“氣候”,讓創新在此競相迸發——作為國產高端儀器生產企業,上海艾爾溫生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韓雨卿點贊“大零號灣”科創基地的速度,1500平方米的生產基地從簽約到投產僅用45天﹔上海易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薄智元則感慨“大零號灣”的周到,提供共享法務與財務團隊,幫助企業度過最早“拉團隊”的艱難期。

張江科學城、G60科創走廊、大學科技園……記者注意到,參會的創業者活躍在上海不同科創承載區內。在那裡,大大小小、數以千百計的團隊和企業,彼此協同合作,形成產學研一體、上下游協作的創新生態。“‘模速空間’擁有算力調度平台、公共語料平台、場景對接平台,上下樓就是上下游,鄰居就是合作伙伴。”上海大模型生態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晶晶廣發邀請函,“歡迎大家來此開創人工智能的無限可能。”

“以上海為支點鏈接全球”

“今天上海結出的科創碩果,早在30多年前就播下了種子。”緯景儲能聯合創始人、董事長葛群在主旨演講中回憶起篳路藍縷——從20世紀80年代的漕河涇微電子工業區建成,到如今上海撐起中國芯片產業半邊天﹔從上海開建醫藥園區,到如今形成高端醫療產業集群,正是上海一代代創業者的踔厲奮發,為如今三大先導產業發展打下基礎。

葛群告訴台下年輕人,未來30年上海會有更多可能性等待大家。“企業離不開上海熱土。隻要道路正確,再難也不會覺得難。”

2020年成立的上海海每康智能醫療科技有限公司關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醫療器械。企業創始人許磊告訴記者,相關產品有望年底上市,成為國內第一款手部神經信號輔助性的醫療器械,未來會有更多國內首創、國際領先產品問世。專攻新能源汽車芯片的駿玖電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首席執行官丁勇對未來很有信心,“上海的產業配套適合我們企業發展,這裡有很多的應用場景”。

科創企業在上海成長的同時,也正反哺上下游創業伙伴。今年2月,無問芯穹聯合“模速空間”等多方推出算力生態平台,為入駐企業提供100萬元等價算力禮包。企業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戴國浩說,希望加速人工智能的高質量、低能耗、低成本落地,“算力使用起來要像水電氣一樣便捷,賦能千行百業”。

“未來更多意想不到的科技產品會在上海誕生。”時的科技創始合伙人、首席市場官蔣俊期待。用禮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陳都的話說,“要以上海為支點出發去鏈接全球”。大家相信,在科創這一“年輕的事業”上,會有更多“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在上海涌現。

上海青年正以智慧與激情,讓更多科技創新成果跑出“加速度”,跑進“決賽圈”,跑上“領獎台”。

(責編:馬作鵬、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