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在地性:東明路街道探索街區治理的有效經驗

對於上海這樣的商業化城市而言,街區具有發展、生活和治理等多重功能,是城市活力所在。街區共同體是城市治理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區共同體在空間上的延展。
街區不僅是一個物理空間,更是一個包含了居民、商戶、游客、管理者等多元主體融合商業和居住的場域。街區治理不僅要求及時回應和化解街區中出現的各類難題,更要求將街區營造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推動社會主體多元共治,從圍牆內的居民居住空間,拓展到圍牆外的市民生活空間,進而塑造街區在地性。在地性是城市社會學、文化地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強調人們通過地方性的社會實踐來建立認同、維護社區結構和維系社會聯系的基礎。在地性不僅僅是對某個物理空間的依附,更是一個塑造地方認同、社會關系和集體行動的社會文化過程。
東明路街道是伴隨著浦西浦東大動遷和大開發而籌建,是高密度大型動遷、純居住型社區。與其他街道相比,缺少在地性是東明路街道的典型特點。東明路街道是浦東最年輕的街道,沒有歷史底蘊,街道具有資源稟賦不足、文化積澱薄弱和居民參與不夠的特點。基於此,東明路街道黨工委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維,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持續推動參與式社區規劃和參與式社區治理的創新工作,打造了一系列在上海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治理品牌,形成了塑造在地性的治理典范。
一是培育在地主體。社會化是基層治理的重要方向,社會力量是推動治理創新的重要依靠。東明路街道高度重視將能人達人培育成在地社群,進而孵化出專業的社會組織。如街道孵化了上海第一個社區規劃師社會組織——聚明心社區規劃與營造支持中心﹔第一個街區服務的社會組織——匯明心街區發展服務中心﹔還孵化了桃子媽媽青少年閱讀服務中心、含德體育俱樂部、光與青年發展型社區營造中心等多個社區營造類社會組織。其中,聚明心社區規劃與營造支持中心已經成為上海知名的明星社會組織。街事會是推動街區治理的另一個重要社會主體。東明路街道根據商戶意願、特點,引導他們按照地域、行業等形式搭建不同類型的自治小組,推選商戶代表,選舉產生街事會,街事會由9-11名代表構成,推薦熱心參與街區事務、號召力強的街區代表擔任理事長等職,將周邊居民區、治理工作站納入理事會成員。作為商戶自治組織,街事會成為聯絡居民、商戶和政府的重要紐帶,激發了街區活力,提升了主體意識。
二是構建在地關系。低度參與和弱聯系是當前社區和街區治理的普遍難題,塑造在地性就是要建立和強化不同主體之間的橫向關聯,培育社會資本和社會信任。東明路街道組織了一系列旨在強化在地社會關系的營造活動,如一年一度的社區花園節、美好生活節已經成為社區居民的嘉年華,通過舉辦這些活動鼓勵更多居民朋友走出家門、相聚社區,探尋社區美好生活方式的無限可能。此外,街道依托社會組織開展街區六大共生計劃,包括“美好地標”共享空間提升、“美好煥發”店鋪形象提升、“益起開源”街區引流、“煙火創馨”街區繁榮、“好事就近”志願服務、“街友創變”共創計劃等,這些活動在改變街區環境的同時,讓商戶和居民建立了更加緊密的聯系。
三是強化在地合作。街區治理需要處理“跨部門、跨行業、跨領域”等三跨難題,東明路街道建立了街區治理工作站、街事會和街區發展中心的街區治理的三駕馬車架構,實現街區治理和街區發展有機融合。街區治理工作站被形象地稱為街區的“居委會”,是政府行政力量在街區的落點,核心職責是解決商戶的實際難題,提高街區治理的精細化水平。街事會遵循“街事街議、街事街辦、街事街管”的原則,通過廣泛征集商戶議題,攜手職能部門共同解決街區難題。街區發展中心主要通過社會化機制動員商戶和居民參與各類街區營造活動,提升街區參與度。
四是塑造在地認同。街區意識和街區認同是街區共同體建設的最終目標,在地認同需要一系列載體和平台。東明路街道搭建了明心基層治理創新實驗室、明心治理學校、明心東明書院、明心基層治理論壇、明心基層治理智庫等一系列平台,吸引了各方力量參與到東明的街區和社區治理工作中來。《東明社區志》就是一本由在地居民編撰、記錄東明人生活史的雜志,更是東明居民的精神家園,通過社區記憶和共創分享的方式來提升“東明人”認同,進而形塑街區情感和價值共同體。
在快速城市化和高度流動性的背景下,東明路街道更加注重在地的力量,通過空間、主體、關系、認同等多個維度塑造在地性,讓居民和商戶切實感受街區溫度,打造富有煙火氣、充滿活力的精品街區。這一模式不僅為上海的基層治理提供了創新樣本,也為全國其他城市探索街區治理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作者系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