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七日談︱從企業“問題清單”到政府“任務清單”

提到營商環境,許多人想到的可能是一系列扶持政策、一連串補貼數字、不斷刷新記錄的開辦速度……但在上海虹橋臨空經濟園區,基層干部們琢磨的卻是“地下系統的標識如何更清楚、更美觀”這類小事。
為何要研究地下系統的標識?隨著經年累月的建設和發展,園區的地下網絡逐漸稠密和復雜,但對於初到園區的人,身處其中很容易暈頭轉向。
地下系統為何和營商環境有關?小事其實不小。有企業說,曾經有訪客第一次來園區在地下隧道迷路了,差點沒趕上一場重要會議,而每一場商務洽談背后,都關乎一個訂單、一個企業的發展和一批人的就業。此外,如果地下標識簡潔大方有創意,也會給訪客留下較好的第一印象,有助於進一步的合作……這些細節裡,都藏著優化營商環境的點點滴滴。
一件件營商服務的小事,匯聚成了一場全市層面的重磅會議:4月3日,上海市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舉行,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26條若干措施發布,有力回應了民營企業的期盼和關切,提振了社會預期和信心。
解放日報相關報道
會議指出,民營經濟是上海發展的重要支柱。定語很少,分量很重。從經濟總量和全市稅收方面,民企貢獻佔比均超過30%。在科技創新方面,民企在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及國家級“小巨人”企業中的佔比更是高達80%。從民生的角度看,民企還是擴大就業的蓄水池、拉動消費的重要動力。
當前,鼓勵和發展民營經濟尤為重要,但具體如何給民企以信心,讓民營企業家吃下“定心丸”?上海的策略是從問題出發,因為正視問題才能解決問題,要將企業的“問題清單”轉變為政府的“任務清單”。
據報道,上海此次發布的若干措施包括6個方面,涉及持續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完善民營企業投融資支持政策、解決拖欠民營企業賬款問題、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等。有民營企業家感慨,這些,都是針對現階段上海民企發展反映較多的“真問題”。
“真問題”從何而來?從重點企業領到的“服務包”,到為企業配備的政府部門專管員﹔從市、區、街道各個層面的調研走訪,到非正式的早餐會、暢所欲言的“開放麥”……在上海,政府努力對企業有求必應,但也無事不擾。
企業為何願意吐露心聲,為何願意提“真問題”?因為以往的問題都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發生了改變:提需求,被採納﹔講問題,有改善,政府和企業之間形成了良性循環。
有一個故事在創業圈流傳甚廣:有一家科技企業上午剛在某地落戶,下午便收到了100多萬元的補貼資金。不少企業家感慨,這樣的速度在上海幾乎不可能,不過他們並不羨慕,企業開門七件事,不是隻有落戶這一件。針對企業發展全生命周期的各種事情也能這麼快、這麼有“鈔”能力嗎?此外,是否每個企業都能享受到這種待遇呢?
在經濟承壓的當下,經濟總盤子的擴張速度有所減弱,各行各業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民企更加關注市場准入的公平性和政策執行的一致性。這次大會,上海也將“全面開展市場准入壁壘的排查清理,讓‘非禁即入’落地生根”列入了任務清單。
營商環境千萬條,有企業家曾感慨,方案呼嘯而來,但常常“脫靶”。企業到底需要什麼?有一家企業說了句大白話:我們最大的心願就是“方便”:上班方便、辦事方便、吃飯方便、談業務方便……“方便”是一種不可量化的心理感受,不是一項工程就能一蹴而就的,需要職能部門久久為功。正如上海某產業園區的負責人說的,“好的營商環境,可以提供情緒價值。”政府部門越是“心靈手巧”,越是尊重企業感受,企業的制度性成本就越低,市場競爭力就越強。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