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龍水鄉演繹“溫暖家”樂章
第40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走進青浦

人民網上海3月30日電 三月江南浸潤著春意,青浦蟠龍天地的黛瓦白牆間流淌著千年文脈。3月29日,第40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暨“從春天出發·到人民中去”文化惠民青浦區蟠龍天地專場活動在此啟幕。本次活動由中共青浦區委宣傳部指導,青浦區文明辦、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聯合主辦,上海市文聯藝術創作和促進中心等單位承辦,以水鄉為幕、人文為弦,在這座“活著的古鎮”展開藝術與生活的深度對話。
“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是新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音樂節展和上海文化的金名片,承載了新中國音樂60余年的深厚歷史底蘊,是上海音樂、舞蹈藝術事業蓬勃發展的生動寫照。
江南基因 現代詮釋
蟠龍鎮的歷史文脈可追溯至隋唐時期,香花橋、程祠故裡、百年戲台等場景皆為歷史文脈,每一景都散發著江南水鄉的文化底蘊。
正當午時,煙雨廊橋前上海視覺藝術學院FDC街舞團隊青春活力的舞步瞬間點燃了古鎮的春日,與飛檐翹角碰撞出“古韻新聲”。在粼粼波光中,上海滬劇院國家二級演員郜逸萍立於雕花舫船,一曲《上海謠》的吳儂軟語隨水流蜿蜒,與親水平台上響起的薩克斯《玫瑰玫瑰我愛你》隔岸相和。家住蟠龍老街的周阿姨跟著哼唱,眼眶濕潤:“我小時候跟著媽媽在河邊淘米洗菜,她總唱這曲子。現在河水清了,戲還在,味道更濃了!”
當上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周進華在百年戲台唱響《我的太陽》時,意大利歌劇的華彩與江南水鄉的橋影奇妙交融。
最后,上海鼓鼓文化藝術團攜《盛世龍騰》壓軸登場,雷霆般的絳州鼓點喚醒千年非遺記憶。圍觀人群中,來自華新鎮的“00后”游客小陳興奮地舉起手機直播:“太酷了!連絳州鼓點都踩著電音節奏,古鎮還是那個古鎮,就是味道更潮了!”
聲景共融 城市溫度
蟠龍天地通過“修舊如舊”的肌理修復與“主客共享”的業態布局,實現“公園裡的新天地”蛻變:既保留了青石板路、非遺水集的歷史記憶,又植入現代商業、數字藝術展等時尚元素。
本次活動通過音樂、市井、自然的三重聲景編織,串聯起商圈、文旅地標與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將藝術浸潤轉化為可觸摸的城市溫度,以“聲景敘事”的創新實踐詮釋“文商旅體展”融合發展的深層邏輯。
活動演出方上海市文聯藝術創作和促進中心副主任姜皓表示,“我們希望通過‘潤物細無聲’的力量,讓藝術成為重構城市人文生態的催化劑,激發城市新活力。”
藝術春天 服務人民
藝術不是懸浮的雲朵,而是扎根大地的種子。此次活動延續了國際音樂節“從春天出發·到人民中去”的惠民理念和“青”心有約文化惠民的公益傳統,讓高雅藝術走入古鎮市井。
茶樓裡老者隨滬劇打拍,廊橋下孩童模仿鼓點演奏,國際游客用鏡頭記錄下“歌劇伴橋影”的奇妙體驗。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者化身“文化擺渡人”,通過現場解說、雙語導覽等服務,讓藝術鑒賞轉化為可感可知的精神滋養。
家住徐涇鎮的居民王阿姨牽著5歲的小孫子笑道,“孩子一路上都在哼《上海謠》,這可比專門上培訓班學滬語生動多了!”這種“零距離、沉浸式”的美育實踐,正是人民城市理念在江南水鄉的生動詮釋。
這場“春之回響”,不僅鳴奏著江南文化的時代新韻,更譜寫了青浦“溫暖家”的幸福樂章。后續隨著“夏之絢爛”“秋之鄉愁”“冬之律動”文化惠民系列活動的漸次開展,青浦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將持續探索“歷史遺存活化利用”與文明實踐陣地建設的雙向賦能,在守住“最江南”文化根脈的同時,譜寫“最國際”的文明對話新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