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的意見,就是我們的行動指南!”
——浦東新區曹路鎮豐舍西苑因地制宜推進老舊小區住房更新改造

舊小區改造是提高居民生活品質、提升城市整體形象的重要民生工程。根據《曹路鎮推進住宅小區品質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近年來,浦東新區曹路鎮豐舍西苑積極推進老舊小區住房更新改造,升級煥新配套設施,努力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豐舍西苑建成已有20余年,隨著時間推移,原有的配套設施出現顯著的老化跡象。”豐舍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馮詩琦表示,小區三大安全隱患尤為突出:小區入口處人車混行、部分道路下沉積水、部分路段行車難,這些都成為了影響居民生活便利與安全的制約因素。
建於2004年的豐舍西苑,總戶數508戶,居住人口約1200人。隨著小區私家車數量不斷上升,小區的停車矛盾日益凸顯——開發商初期規劃66個停車位,如今需承載230輛車的停放需求。更需關注的是,部分居民不規范停車、雙向停車侵佔消防通道等問題,已嚴重阻礙了救護車、消防車等特殊車輛的進出。
如何有效解決這一治理難題,助推豐舍西苑品質提升建設?馮詩琦在推進改造工作時多次提到——“以居民意見為主”。經業委會會議決議,對豐舍西苑部分基礎道路進行改造,並完善樓宇對講、監控系統,完善小區居住環境, 滿足居民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曹路鎮政策指導以及豐舍東苑成功改造的雙重賦能下,豐舍西苑的改造工作少走了不少彎路,有效規避了常見的試錯成本。目前,涵蓋車位擴容、單元門禁升級、監控網絡更新、路燈照明優化及綠化提升在內的綜合改造方案已全面鋪開。
豐舍西苑大門口改造前
豐舍西苑大門口改造后
前期,豐舍西苑開展了扎實的宣傳動員工作:業委會擬了一份小區品質提升告知書,由樓組長、志願者挨家挨戶發放﹔由設計院、物業公司等聯合設計的改造設計圖,也張貼在小區公告欄等顯眼位置,確保信息透明全覆蓋﹔居委與周邊綠地公園和毗鄰的光耀村協商,發放臨時停車証,解決施工期間居民的停車問題。
隨著告知書的發布,不少難題也迎面而來:一方面,部分居民對車位調整方案存在抵觸情緒,反對聲較為強烈﹔另一方面,停車位改造要犧牲綠化,導致“推窗見綠”宜居環境受損,無車居民持反對意見……
如何在多元利益中尋找平衡點?
“解決停車問題不僅是便利性的考量,更是對生命通道的守護。”馮詩琦表示,在和居民闡釋消防通道被佔用的安全隱患時,大家才意識到這關乎每個家庭的安危。盡管個別住戶一時難以接受改造方案,但經過多輪溝通,居民的態度逐漸軟化。
小區的改造工作始終遵循“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建立實時響應機制。施工期間,業委會主任王相平幾乎天天守在施工現場,一方面緊盯施工進度和質量,一方面處理現場居民矛盾。隻要居民提出意見,立刻現場對接、即時處理。這種“邊施工邊優化”的模式,既保証了工程效率,更實現了民生改善的最大公約數。
某個周六的早晨,小區施工現場,幾個居民圍著樓棟窗口。一位居民焦急地說:“樓棟口做成非機動車位的話,正對著孩子書桌的窗戶,這以后可怎麼安心學習啊!”
原來,由於前期設計圖紙未明確標注非機動車停放區域,而是停車位改造過程中,居民提出的臨時需求。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矛盾,居委會和業委會立即召集居民及施工單位負責人來到現場積極協商。
“確實離孩子窗戶的位置比較近,我們要考慮他們的想法。”經多方協商、反復溝通,最終形成了與樓道台階齊平的處理方案。從問題的提出到問題的解決,從居民沖動不滿到整改滿意,隻花了半天時間,現場解決了問題,不僅保障了公共設施的順利改造,也最大限度減少了對學生學習的干擾。
小區主干道左側改造前
小區主干道左側改造后
“居民的意見,就是我們的行動指南。”從66個車位到理想中的278個車位,目前改造工作還在進行中。馮詩琦認為,老舊小區的改造工作,關鍵在善用群眾的力量。“最近常有居民和我反映說,小區的路一下子寬敞了。一方面是修了樹,陽光能晒進來了﹔另一方面是小區已經開發了50多個車位,解決了部分停車問題。停車難題已經看到了曙光。后續等綠化補種好,小區面貌一定大有改變。”
將居民需求前置、多元參與、因地制宜,針對小區問題探索差異化解決方案,豐舍西苑這種“一區一策”的治理模式,不僅培育了居民“共建共享共治”的家園意識,也為城市更新提供了可持續的社區實踐樣本。(豐舍西苑供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