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丨“投資上海”這張名片,金閃閃亮晶晶

3月25日,黃浦江畔的上海中心大廈,一場科技感與未來感交織的盛會拉開帷幕。2025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以“全球視野·上海機遇”為主題,向世界遞出“投資上海”的金色名片。這場連續舉辦5年的盛會,不僅是一場招商引資的“嘉年華”,更是上海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創新鏈的“宣言書”。
2025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開幕式。沈文敏攝
科技賦能未來產業拔節生長
大會現場,智能AR眼鏡、人形機器人、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一系列前沿科技產品與場景,讓與會者感受到上海“創新濃度”的飆升。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佩戴StarVAir2智能眼鏡完成“脫稿演講”,其核心研發團隊與供應鏈均扎根上海,生動詮釋了上海“科技與產業共生”的創新生態。而傅利葉智能的人形機器人在會場巡場,更以“喝咖啡”等擬人化動作,展現上海在人工智能與高端裝備領域的領先地位。
吉利控股董事長李書福佩戴智能眼鏡完成“脫稿演講”。
大會宣布落地21個高能級產業項目,聚焦先進材料、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未來賽道。例如,浦東新區的超導二代高溫超導帶材項目,計劃擴產1.5萬公裡帶材,產值突破50億元﹔寶山的高端智能裝備產業基地、鬆江的格思航天二期工廠等,均體現上海對“硬科技”的精准布局。數據顯示,前四屆大會累計簽約580多個重大項目,總投資超1.1萬億元,為上海打造四大萬億級產業集群(電子信息、汽車、高端裝備、軟件和信息服務)注入強勁動能。
成本重構撕掉“貴”的標簽
“上海成本高,不適合制造業?”——這是過去外界對上海的刻板印象。然而,一組數據顛覆了這一認知:2024年,上海工業百元營收成本比全國低2.7元,更低於長三角平均水平2.9元,成為綜合成本最低的城市。
顯性成本“做減法”,隱性成本“做乘法”。上海以“精打細算”的政策破解“成本焦慮”。去年推出的工業降本增效“17條”,為工業企業降低用能、土地、貸款等成本超520億元﹔今年則將再降百億元成本,通過“帶產業項目”挂牌、“先租后售”等方式,助力企業輕裝上陣。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案例頗具代表性:從簽約到投產僅用時一年,土地、供應鏈、人才等隱性成本因產業集群效應大幅攤薄,成為“上海效率”的新注腳。
在上海,不少企業“上下樓就是上下游,鄰居就是合伙人”。張江科學城的生物醫藥企業可快速獲得融資、臨床試驗等全鏈條服務﹔楊浦灣谷科技園的3D打印公司依托“四小時產業圈”,實現長三角供應鏈無縫銜接。這種生態效應,讓上海的綜合創新成本持續走低,成為全球投資者眼中的“成本窪地”。
打造投資服務“超級接口”
大會首次設置“投資上海”會客廳,9個區及臨港新片區“一把手”親自帶隊,與企業面對面洽談。從主會場到84層會客廳需轉三部電梯,但開幕式結束僅5分鐘,洽談室便座無虛席。金山做大低空經濟“朋友圈”,臨港擦亮硬核制造業招牌……“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引來眾多投資者的青睞。
這種“鬆弛感”背后,是上海深耕產業生態的自信。浦東張江與金橋打造新一代電子信息集聚區,徐匯、閔行瞄准人工智能與先進能源裝備,嘉定依托區位優勢布局智能網聯汽車……14個區級主導產業特色賽道集聚區,釋放1500萬平方米空間、開放37個應用場景,為全球企業“量身定制”發展藍圖。
會場外,人形機器人技術展示引來關注。
上海同步推出兩個500億級基金矩陣:產業轉型升級二期基金重點支持高端裝備、汽車等產業﹔國資並購基金矩陣則聚焦商業航天、集成電路等領域,通過資本杠杆撬動產業升級。上海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戰略性並購是培育全球頭部企業的關鍵路徑。
鏈接全球躍向創新策源中心
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上海正從“全球市場樞紐”向“創新策源中心”躍升。大會期間,勃林格殷格翰宣布加碼生物醫藥研發,奧的斯計劃在上海試點電梯按需維保技術,豐田、蔡司等跨國企業亦宣布擴大投資。
上海市2025重點產業布局圖、重點應用場景發布。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將2025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下調至3.1%,而上海以AI大模型、人形機器人等創新生態,成為全球資本“東升西降”中的“避風港”。安永相關負責人畢舜杰表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已從“成本優勢”轉向“技術、政策、市場”的協同生態。
上海連續三年將“青年發展型城市”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臨港“年輕人的城”、張江“科創不夜城”等載體,吸引了一大批年輕人扎根。徐匯“模速空間”作為全球最大AI孵化器,近三分之一創業者為90后,彰顯上海對創新的包容與培育。
從特斯拉的“上海速度”,到傅利葉機器人的“未來巡場”﹔從500億級基金矩陣的“資本活水”,到14個特色賽道的“產業沃土”——2025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既是上海發展實力的集中展示,更是面向未來的戰略宣言。
“上海不貴,上海機遇無限。”這句朴素而有力的宣言,道出了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在顯性成本與隱性成本的平衡中,在政策創新與生態紅利的疊加中,在全球視野與本土智慧的交融中,上海正以“不貴”的綜合成本、“不凡”的產業生態,書寫著新時代的“東方故事”。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為大會主辦方提供)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