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丨高博文:我有一段情,唱給諸公聽

江南好。曼妙舞姿,炫目鐵花,跟隨舟楫如梭——還記得嗎,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蛇年春晚無錫分會場的新春園游會上,煙波間、煙花下,上海評彈團團長高博文手持三弦,唱響“百年老廠房,織機聲聲唱,商賈雲集,河湖舟船忙……”
上海評彈團團長高博文。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我有一段情,唱給諸公聽。”一曲《無錫景》,悠悠流轉於江南水鄉之間,如同高博文堅守的評彈,傳了百年,又唱了百景。
自小在上海虹口弄堂長大,老虎窗、舊天井,小販叫賣聲,鄰裡談笑間,江浙方言駁雜,這個眉清目秀的男小囡守著一台收音機,聽評話《三國》,聽彈詞《啼笑因緣》……那是評彈名家蔣雲仙的名篇,冥冥間,成為高博文走上評彈藝術道路的“引路人”。
評彈是一門江南的曲藝藝術,有說有唱,通常一桌二椅,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舊時評彈,發源在蘇州,興盛於上海,400余年不斷發展至今。上世紀初,隨著上海經濟發展,江浙評彈名家紛紛舉家搬遷至“能出名、能賺錢”的上海,此地逐漸成為評彈興盛的中心。新中國成立后,這些評彈名家自發組成一個團隊,也就是上海評彈團,雲集各個評彈流派的創始人,至今已有74年歷史。
被稱為上海評彈團“獨養兒子”的高博文,可謂見過大師,探過谷底。上世紀90年代,高博文剛從上海戲曲學校評彈班畢業,即遭遇戲曲的寒冬。同行們脫下長褂,收起三弦,八仙過海各謀出路,高博文也心動。上海小囡,頭腦又靈光,干點什麼不好呢?迷惘間,他聽到了一位喜愛評彈的長者的點撥:傳統文化有消必有漲,誰在堅守,誰的機會就更多一些。
堅守,哪怕這趟成角路,苦頭吃盡。評彈演員常有“出碼頭”一說。江南多水鄉,烏鎮、朱家角、同裡、周庄、西塘等古鎮,是數百年來評彈的基本演出陣地。水鄉河道縱橫,演員外出表演常常坐船,即謂“出碼頭”。高博文18歲起“出碼頭”,白天講長篇,晚上住書場。和書場拆帳,4毛一張票,扣掉5分錢茶錢對半分,一個聽客1毛7分半。一條街上別的書場叫“敵檔”,有的書場還“吃簽子”瞞報人頭……
評彈演員的真本事,是一趟趟、一場場拼出來的。老聽客們門檻兒高,但凡有點兒閃失,哪怕是長衫袖口留長了,都有來提醒。世事變遷,世易時移,如同江南風景,時而煙雨迷蒙,時而新綠沁脾。跌打滾爬間,高博文逐漸成長為聽客們口中的“吳韻一哥”,評彈也逐漸走出低谷,畢竟,河道縱橫間,小橋流水人家,隻要這片土地在,何愁沒有生於茲、養於茲的評彈那一方天地。
高博文是聽客們口中的“吳韻一哥”。
浸淫評彈藝術大半生,高博文對評彈有自己的理解。2017年起,高博文擔任上海評彈團團長。他說,評彈的傳統與內涵不能丟,隻有守正才能創新。評彈要抓緊老觀眾,把最原汁原味的藝術奉獻給他們。他歡喜到傳統書場為老聽客說傳統評彈,將這視為“酣暢淋漓的享受”。
高博文同樣認為,心定之后,一定要思路打開,敢闖敢試。“時代發展是你不能左右的,你隻能移步不換形,跟緊時代的步伐。變異變形不行,一成不變不行。大好春風,一定要有信心,要爭取新觀眾。評彈是文藝‘輕騎兵’,走近今天的年輕人,一定要有所變化,吸引更多年輕人靜心聆聽評彈之美。”
評彈美。評彈一唱,就是江南。數百年來,評彈就在水鄉的茶樓書場間唱響。鎮上聽客多在書場裡包個位置,台上說說唱唱,台下聊聊講講,那是聽客們的愜意生活。有的評彈演員在一地一演就要一個月,直到把一本書說完,書裡囊括人間百態。高博文是傳統書目《珍珠塔》第六代傳人,《珍珠塔》便是講人情世故,窮和富,有人心腸硬,有人有情懷——聽書影響人生。
江南成就評彈,評彈也離不開這片土地。如今,評彈在江南地區,每天還有幾百家書場在運營。
高博文說,萬變不離其宗,評彈的妙處始終是其蘊含的江南文化。你看評彈形式很簡單,長衫旗袍,琵琶三弦,吳儂軟語,這個“范兒”就是江南文化的范兒。評彈一上去,隻要一個很簡單的音符,你腦子裡就是園林、古鎮,都在了。評彈就是要把江南文化的“范兒”做到極致。
同樣,20年前,高博文就開始致力於評彈創新,不斷拓寬內容源頭,拓展傳播渠道,2024年起還帶領上海評彈團“國家隊下場”涉足線上直播,與高校科研團隊合作推出AI敘事音樂會……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位評彈名家,被視為古老評彈藝術在當今時代守正創新的代表人物。
高博文在評彈《千裡江山圖》演出現場。
改編自上海作家金宇澄茅盾文學獎獲獎小說《繁花》的長篇評彈《高博文說繁花》,便是一次頗受歡迎的創新嘗試。不同於傳統評彈的一般程式,《高博文說繁花》打破以往兩個演員一坐到底的形式,五位演員在舞台上有說、有唱也有演,既是說書人,也是劇中人。上海市井生活被生動還原,時代的變化也在流年物事中漸漸呈現。2016年,《高博文說繁花》一經上演便大受歡迎。2019年在香港演出時,台下的年輕觀眾佔了一半以上,大多是江浙滬籍的后代。
高博文坦言,因為自己是上海人,弄堂裡長大的孩子,一直想講上海的故事。
2024年,以上海作家孫甘露茅盾文學獎獲獎小說《千裡江山圖》為錨點,評彈《千裡江山圖》全本亮相。鮮有人知的是,上海評彈團建組開排選擇在虹口區今潮8弄。高博文說,今潮8弄有特別的意義,“《千裡江山圖》中,陳千裡與老方在公益坊的剃頭鋪接頭,老方為掩護他而犧牲。公益坊就是今天的今潮8弄。”
自小,高博文就愛讀書。直到今天,走進他的辦公室,也會以為自己到了書店——儲物間裡堆滿了書,沙發上擺滿了書。他說,評彈離不開書,自小自己身邊就是大師雲集,僅《珍珠塔》一部書,饒一塵、陳希安、趙開生、薛惠君等名家都曾親授技藝,毫無門戶之見。如今,自己也一門心思想著好好干,要把評彈的班“太太平平、興興旺旺”交到下一代手裡。
高博文在上海讀書節活動現場。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上了評彈,高博文卻始終叮囑團裡的青年演員:到社區演出時若遇到老人要簽名,要聊聊,要拍拍照片,你們要耐心一點,一定要滿足老人的要求,不要一唱好就走。“上了年紀的老人過來要和你拍照片,你要答應的,還要謝謝他。”他忘不了一對老聽客夫妻,中風后最大的快樂,就是聽評彈錄音,翻閱與評彈名家的合影和簽名。“老觀眾拉著你的手,他把他的快樂開心寄托在你身上,你給他更多時間又如何。”
高博文擁有許多年邁的“粉絲”。他認為,花費時間為老人們簽字和拍照,可以帶給他們持久的快樂和滿足。這份體貼溫柔,也是弄堂的饋贈。他說,要把自己從小在弄堂裡體驗到的人情味,堅持到底。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