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長風破浪,上海代表肩負使命再出發

3月11日下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舉行閉幕會。大會圓滿完成所有議程勝利閉幕,各個代表團陸續啟程返回。
步出人民大會堂,代表們肩負的責任光榮而重大。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政府工作報告裡,一項項工作任務已然明確,代表們回到各自崗位上,將迅速傳達學習會議精神,為實現新一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凝聚更廣泛、更充沛的智慧和力量。
作為“排頭兵、先行者”的上海,自然更加責無旁貸。上海團代表們在會場內外留下的深入思考與議案建議,為深化改革開放建言獻策,為推進創新發展謀篇布局。
發展:聚焦“五個中心”建設
去年,上海全市生產總值達到5.39萬億元,城市經濟規模已經進入5萬億元以上的新階段,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總規模達到1.8萬億元。百尺竿頭,如何更進一步?
3月6日下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海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陳正寶攝
“聚焦建設‘五個中心’重要使命,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國家重大戰略為牽引、以城市治理現代化為保障,努力交出讓黨和人民滿意的答卷。”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代表指出,要深化落實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充分用好“兩重”“兩新”政策,提高投資效益,擴大服務消費,穩住外資外貿,更好為全國挑大梁、作貢獻。
具體而言,要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先導產業積厚成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未來產業培育壯大﹔
要大力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完善高校學科專業優化調整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深化人事管理制度和評價制度改革,不斷提升人才隊伍高度、寬度、厚度﹔
要搶抓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機遇,加快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構建綠色低碳供應鏈體系,持續優化創新生態和產業生態﹔
要聚焦落實國家重大戰略,深化高水平改革開放,加快謀劃制度型開放升級版,健全海外綜合服務體系,推動服務業改革創新,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堅決破除民營企業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各種障礙,更好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
……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改革探索,要落地成為群眾可感可知的切身體驗。今年,上海計劃新增公園120座,新增森林3萬畝,完成130公裡架空線入地和杆箱整治,設置優化3000處公共空間休憩座椅,建成100個“美麗街區”,新增3000張養老床位,新增3000個公辦幼兒園托班托額,推動社區托育點擴優提質,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加快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
“堅持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用優質的供給服務人民,扎實抓好民心工程和民生實事項目,更好解決群眾宜居安居問題,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不斷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奮力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實踐地。”陳吉寧說。
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支持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受到了許多代表委員的關注。
“國家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這是個積極的信號。民營經濟工作做得好不好,對各部門要有評價。”談到“怎麼評價”時,上海富申評估咨詢集團董事長樊芸代表認為,可以採取各省區市工商聯組織打分、“晾晒”等做法﹔同時要有監督機制,由人大和社會各界開展監督。
“還要有黨政考核機制來配合評價與監督。每年民營經濟的貢獻度佔比多少,到底是流失了還是增加了?”樊芸建議,要將對民營經濟的服務與成效進行量化考評,並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評估體系,還要設置包容容錯機制,可以在頂層設計上為銀行設立具象化的“黑”“白”名單,明確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對能做的就要放開手腳支持,給銀行和中小企業以信心,營造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上海外灘風光。王初攝
到去年底,上海全市企業數量達289.87萬戶,相當於每1000人就有企業117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外資研發中心,分別達到1016家、591家。企業“用腳投票”,不斷加碼投資上海,與上海高度重視、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密不可分。
“企業成本明顯降低,去年全市為企業減負超過1160億元。”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吳偉代表說,近年來,上海全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先后出台了8版行動方案。營商環境建設帶動了各項改革,對穩增長、發展新質生產力等產生了巨大作用。
吳偉介紹了接下來上海將開展的工作,不少頗具新意。比如,優化涉企監管檢查,按照“無事不擾”的要求,推動監管執法更加科學、精准、高效﹔優化派單機制,防止街鎮行政力量低效運轉﹔開展企業感受度評價,更好發揮營商體驗官、媒體觀察員隊伍的作用,讓企業和社會來評價政府工作,提出意見建議,幫助政府進一步提升營商環境建設水平。
“對於重大活動,如刀郎演唱會,安全第一的同時要研究如何提高審批效率,為文旅商體展聯動發展注入更大活力和動力。”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權衡代表在談及促消費時,建議在文旅商體展提質增效的同時,要持續加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吸引更多外來消費、國際消費。他說,“上海正在打造入境游第一站,要把國際化大都市的魅力展示出去,形成更多便利化措施,吸引更多入境游客。”
創新:培養人才打造生態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人工智能也是熱門話題。代表們在熱議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的同時,也關心、探討其未來發展及深刻影響。尤其是教育和人才如何跟上快速發展的變化,打造有利於創新發展的良好生態,不少代表談起了自己的思考。
上海實施“模塑申城”計劃,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圖為西岸智塔。資料圖片
“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快速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邏輯、模式和速度等也在相應發生變化。”華東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梅兵代表說,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是為經濟發展社會建設培養生力軍。培養人的具體靶標發生了變化,培養人的鏈條相應也要發生變化。比如,學科專業設置作為鏈條最初的一環,應當進行調整優化。
在她看來,高校正針對經濟社會當前所需及未來趨勢來調整學科專業,“高校可分為研究型高校、應用型高校、技能型高校等。各個學校在做學科專業調整優化時,會結合類型類別、自身的辦學傳統和優勢來進行調整。比如技能型高校,它們的專業設置會與產業行業結合得更緊密更具體一些,研究型高校則會更加基礎、更加前瞻一些。”
“復旦高教所對全國高校的跟蹤調研顯示,一些優秀學生的創新志趣正在減弱。同學們經過長期應試規訓,精於計算投入產出、慣於務實求穩、怯於經受挫折,束縛了探究興趣、創造激情和創業精神。”復旦大學校長金力代表說,面對創新大潮、世界之變,亟需培養大批喜歡從根子上思考解決問題、不墨守成規的年輕人才。
因此,復旦大學加快建設基礎研究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試驗區,全面實施培養模式改革,深化科研教學和學習評價改革,加大人才密度,提升創新能力訓練強度,鼓勵師生試錯容錯,構筑優良創新生態。金力進一步建議,高校改革,要真正賦予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結構、提升學識見識的權利和能力,以滿足國家對原始創新拔尖人才和高端應用型交叉融合創新人才的需求。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丁奎嶺代表認為,增加高校的“創新供給”,核心就是要打通科技成果轉化與拔尖人才培養的“任督二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從樣品到商品”“從拔尖學生到拔尖人才”的高效高質的創新供給線。
“建議以創新鏈來重塑教育鏈,打造‘動態化’的培養計劃,讓學生在‘爭先式’的創新實踐中迅速提升。”丁奎嶺說,少一些“流水線”的知識填鴨,多一些“樂高式”的自主構建﹔少一些內卷的“期末考”,多一些爭先的“比武場”,讓學生在創新過程中自驅動成長。
加大對上海科技創新領域“兩重”項目支持力度,加快推動制造業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高質量創新發展,加快平台經濟高質量發展……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期間,上海代表團共提交議案6件,建議150件。一批站位高、視野寬、角度新、質量好的議案建議,反映了上海代表團代表高水准的履職能力。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春天的盛會吹響進發的號角,上海高質量發展的步伐,繼續前行,鏗鏘有力。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