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小巷總理”走上“代表通道”,帶來基層鮮活的民主故事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巨雲鵬 王崟欣
2025年03月27日17:0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大江東

3月8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二場“代表通道”開啟。人民大會堂裡,一位來自基層社區的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街道古北榮華第四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盛弘,帶著微笑走到了鏡頭面前。

_cgi-bin_mmwebwx-bin_webwxgetmsgimg__&MsgID=1391290788274582835&skey=@crypt_8c33bc22_506ce99f34c07be0d331339526f31781&mmweb_appid=wx_webfilehelper

盛弘在“代表通道”上。人民網記者翁奇羽攝

“我們通過民主方式解決民生難題,讓大家成為民生實事的提出者、參與者和受益者。”面對中外媒體,盛弘談到了自己對社區工作的理解,對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認識。大江東工作室採訪過盛弘多年,這些話她經常說起,更是她做好日常工作、履行代表職責的座右銘。

“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眾人商量”

古北,是上海著名的國際社區,居民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

“今年,已經是我在基層工作的第十四年。”此前,盛弘是一名外企“白領”,轉型來到社區工作,不單單只是“脫下高跟鞋、穿上平底鞋”的改變,“文明養寵、垃圾分類、小區停車……樁樁件件,都是需要直面的基層治理難題。”疊加古北的國際社區屬性,不同國家語言、文化、觀念的不同,給社區治理增添了更多挑戰。

_cgi-bin_mmwebwx-bin_webwxgetmsgimg__&MsgID=290507293941176149&skey=@crypt_8c33bc22_506ce99f34c07be0d331339526f31781&mmweb_appid=wx_webfilehelper

盛弘在社區工作。受訪者供圖

比如垃圾分類,不少小區本來放在樓道裡的不分類垃圾桶要撤,改為定點集中分類投放。征求意見時,社區干部上門做工作,一些不理解的居民臉難看,甚至不讓進家門。

面對一些居民的不理解,盛弘想到的辦法是共商共議:在由熱心公益事業、在居民中有威望、辦事能力強的中外代表組成的“古北市民議事廳”平台上,把大家的質疑和困惑擺出來說。

不知道怎麼分類,就一家一戶宣講﹔對垃圾投放點的位置有質疑,就討論完善﹔有人擔心“一刀切”,就“一小區一方案”因地制宜……不久后,垃圾雜亂堆放的現象少了,主動分類的居民多了。古北成為了全上海的標杆之一,盛弘作為基層代表在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動員大會上發言。

在古北,居民們深入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理念,積極參與社區共治、共建、共享,讓社區環境不斷優化、生活體驗越來越好。

一條“黃金城道”,經過6個住宅小區,共有200多家商鋪,民居、商業如何協調,一度是個難點。在長寧區虹橋街道牽頭下,黃金城道共治委員會應運而生,成員包括物業、業委會、居委會,還有商鋪代表和單位代表。

在共治委員會框架下,為了讓這條路更有秩序、更加漂亮,開展了歷時一年有余的社區提案計劃。在大家共同參與下,黃金城道步行街完成了“昆虫酒店”“博物小館”“旱溪生機”等16項微更新改造,推出街區刊物、街區公共展覽等。

“廣泛的民主協商,形成了‘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眾人商量’的良好氛圍。”盛弘感慨。

“國家立法離基層群眾這樣近”

2015年7月,虹橋街道成為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首批4個基層立法聯系點之一,開啟了基層群眾直接對國家立法、修法發表意見建議的民主立法形式。

“以往感覺,我們老百姓對法律隻有遵守、實施的份。”一些居民的看法,隨著基層立法聯系點的運轉,不斷發生改變——《反家庭暴力法》《行政處罰法》《個人所得稅法》……一部部國家法律的草案,從北京人民大會堂飛入虹橋街道的尋常百姓家。盛弘說,“居民們感覺到,國家立法離得這樣近,大家可以直接發表意見了。”

“代表通道”上,盛弘和其他代表共同祝女同胞們節日快樂。過去,她也曾通過基層立法聯系點,為婦女權益保護發聲。

_cgi-bin_mmwebwx-bin_webwxgetmsgimg__&MsgID=4035079314553212134&skey=@crypt_8c33bc22_506ce99f34c07be0d331339526f31781&mmweb_appid=wx_webfilehelper

盛弘在人才公寓聯系群眾。受訪者供圖

2022年初,在一場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的立法意見征詢會上,盛弘一口氣提出了10條意見建議,包括對婦女的定義、增強政府監督職能、強化各級群團組織對女性權利的保障義務……

“我說的很多都是大家的想法。”盛弘說,幾年來的立法征詢工作,讓居民參與立法的意願和能力大大提高。她帶到全國兩會上的意見建議,有不少是居民們群策群力的成果。

《國歌法》征求意見,虹橋街道居民夏雲龍的建議被吸納﹔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華政附中學生們的建議被採納,還收到了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社會法室的感謝信﹔《民法典》征求意見中,共聽取180人意見,上報建議91條,被採納10條……

近年來,虹橋街道古北市民中心又相繼挂上了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和上海市政府基層立法聯系點的牌子,還擺上了人民建議征集的“紅色郵筒”。在古北市民中心內外,討論國家法律、城市法規,提交意見建議幫助城市發展,成為居民熟悉的參政形式。

“原來全國人大代表就在社區工作”

“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對我來說是肩上一份沉甸甸的責任。隨著今年兩會的召開,來到北京、走進人民大會堂,這種感受就更深了。”

這是2023年盛弘成為全國人大代表后發出的感慨。

好在,一直在社區工作的她有很好的群眾基礎。每次赴京參會前,她都會邀請社區居民代表、長寧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等座談交流,收集來自一線干部群眾的意見,為建言獻策做好充分准備。

“旅行社對滿70歲的人就不讓報名了。我們有時間、想消費,卻去不了。”“沒事就愛出去逛逛,但大商場離得遠,年紀大了跑不動,家門口的小店能不能再豐富些?”……這些在與社區老人聊天中捕捉到的小“吐槽”,給了盛弘啟發。去年,她提出了應重視並加大“銀發族”消費供給的建議,得到了積極回復與解決。如今,更多有煙火氣的“小店”在社區家門口開起來,讓老年群體感到生活方便了很多。

“近年來,上海的社區服務正在從‘有沒有’向‘優不優’轉變。”盛弘說,居民提出的這些建議背后,是對社區服務品質的追求。

擔任社區書記、參與基層立法、成為人大代表……在盛弘身上,社區工作的“小”與國家治理的“大”,有機銜接、緊緊融合在了一起。

“代表通道”上,盛弘講起接待外國代表團時的故事。“外國朋友看到人大代表之家的牆上有我的照片后說,‘原來中國的全國人大代表就在社區裡工作’,還拿出手機與我合影。”盛弘說,“對外展示著豐富多彩的中國民主實踐,心裡面感到特別的欣慰和自豪。”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