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門檻免審核還能秒放款?警惕"租機變現"陷阱

低門檻、無征信、免審核還能秒放款
警惕“租機變現”陷阱
近年來,網貸市場魚龍混雜,各類金融騙局層出不窮,其中以“租機變現”為名的高息貸騙局成為一種新型套路。受害者往往是在社交平台、短視頻App或二手交易網站上刷到一些“無門檻貸款”“免征信審核”“租機即可變現”的廣告﹔或者接到貸款中介的電話,被引導進入所謂的“租機放款”模式。這種模式利用租賃合同作為掩護,使得貸款更加隱蔽,維權更加困難。
無止境的續租模式
許多投訴人最初都抱著短期周轉資金的心態,然而一旦進入“租機變現”模式,就會發現自己背負的債務遠比想象中沉重。潘先生在黑貓投訴平台上曝光了自己的遭遇。“一開始只是想貸款,對方說可以通過租賃手機的方式放款,說是比較靈活、容易批。”潘先生說,中介告訴他,流程很簡單,隻要在租賃平台租一台手機,手機發貨后,平台就會給他放款6500元,每個月隻要按時還款648元,12期還清即可。
起初,潘先生並未察覺到有什麼問題。按照中介的要求,他在租機平台上提交了申請,填寫了自己的身份信息、銀行卡卡號,綁定了支付寶,隨后便收到了租機審批通過的通知。但發貨后,手機並沒有到他手中,而是被“中介安排的人”取走了。“手機是寄到我家地址的,當時我不在,中介讓我告訴他收貨時間,說有人會去取。我全程連手機都沒見過。”潘先生說,隨后他收到了中介轉來的6500元。
他每個月按時還款,12期還清后,租機平台卻告訴他:“要麼續租,要麼支付5800元買斷金。”這時他才意識到,自己並非一次性償清了貸款,而是被迫進入了一個“無止境的續租模式”。“如果我不買斷,就得繼續還款,每個月還是七八百元的費用,累計下來比買斷還貴。”潘先生無奈地說,“但我從頭到尾都沒見過那部手機,為什麼要繼續交錢?”他試圖追問當初的貸款中介,結果發現對方的企業微信已注銷。而租機平台的客服態度強硬,堅稱所有條款都寫在合同裡,潘先生當時簽字同意了,必須履行協議,否則將面臨高額違約金賠付。
在社交和購物平台上,不少人以“租機換米”“租機變現”等進行宣傳,吸引急需資金周轉的用戶進入騙局。平台對於此類信息監管不嚴,使得這些非法借貸廣告得以廣泛傳播,也進一步助長了“租機貸”產業鏈的延伸。此外,不少投訴人反映,他們在並未主動申請貸款的情況下,頻繁接到貸款中介的推銷電話,甚至有些中介能精准掌握他們的借貸需求。部分用戶在查詢貸款、使用借款App提交信息后,個人數據被轉賣給放貸機構或中介。
消費者如何自保?
在黑貓投訴平台上,相關投訴多達千余條,從這些案例來看,整個騙局背后並非單一主體,而是由多個環節相互配合形成的完整鏈條。首先是中介負責尋找有借款需求的人群,利用“低門檻、無征信、免審核”的噱頭吸引他們進入租機平台。中介會刻意淡化租賃合同的長遠影響,甚至故意混淆貸款與租賃的區別,讓消費者誤以為這只是一個簡單的短期資金周轉方式。
租機平台也在其中起到關鍵作用。一方面,它們表面上是正規的租賃公司,經營范圍符合市場監管要求,因此難以定性為非法放貸﹔另一方面,這些平台往往與中介有密切合作,默許甚至主動設置不合理的租金結構、買斷規則。不過,確實有部分平台是經營正常租賃業務,主要為短期需要電子設備的用戶提供服務。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租機模式進行金融套利。王女士在採訪中提到,許多租機平台根本無法在支付寶或其他正規電商平台上搜索到,用戶隻能通過中介轉發的二維碼或公眾號進入,這無疑增加了交易的隱蔽性,也讓受害者在維權時難以追查相關責任方。
隨著越來越多消費者舉報,警方也開始關注到這一騙局。今年2月,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檢察院揭開全市首例以手機租賃為名,實施變相高息放貸的新型金融犯罪黑幕:犯罪嫌疑人戴某某以租賃手機為幌子,變相向社會不特定對象非法放貸。戴某某設立“某某商城”App,通過貸款中介尋找有貸款需求的客戶,引導其至App簽訂租機協議,再根據客戶需求採購手機,實現“平台租機—市場變現—發放貸款”流轉過程,最終完成變相放貸行為,而借款人則需要承擔高額租金、回收差價和中介費用。
租機平台的“合法性”與其實際運作方式之間的“切割”成了監管難點。租機平台的合同看似符合市場規范,一旦結合中介相關操作,便成為規避金融監管的工具。而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最大的防范手段就是提高警惕。任何涉及貸款的交易都應盡量通過正規銀行或持牌金融機構辦理,而非輕信社交平台或電話營銷中介的推薦﹔其次,在簽署租機合同時,要特別注意租金支付、續租條款、買斷費用等細節,警惕過高的違約金或隱藏費用。(記者 王一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