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累計建設3.25萬個公共停車位,巧用“加減乘除”緩解停車難

2025年是新一輪停車資源優化民心工程三年行動的最后一年。過去幾年,為積極治理住宅小區和醫院停車難問題,“停車難綜合治理工程”被納入第一輪(2020年-2022年)民心工程推進實施,2023年部署啟動第二輪停車資源優化民心工程三年行動。
到2024年底,全市已累計創建215個停車資源優化項目,開工建設3.25萬個公共停車位,提供4.44萬個錯峰共享停車位,建設42個示范性智慧公共停車場(庫),在中心城區和其他地區建設智慧道路停車場的比例分別達到82%和52%。此外,全市已新增2648個公共換乘(P+R)停車位,其中5個停車場(庫)、759個停車位已對社會開放公共換乘(P+R)停車服務,其余公共換乘(P+R)停車位將在完成運營准備工作后有序開放使用。
這些數字的背后,是交通管理部門運用了“加減乘除”這四種方法來解題。
在設施規模上做“加法”
曹楊八村停車
位於普陀區真如街道的曹楊八村,是上世紀80年代建設的工人新村,常年被停車難問題所困擾。2024年小區通過舊區改造工程,對內部通道、綠化草地、閑置空間利用等方面進行全面優化,不僅小區環境舊貌換新顏,還在小區內部挖潛新增80個停車位,有效緩解了停車矛盾。同時,在普陀區交通委、曹楊新村街道的積極協調下,臨近該小區的真如山姆會員店/寰宇城停車庫又提供了100個錯峰共享停車位,通過“上海停車”APP就可進行線上簽約服務。
曹楊八村的停車治理措施是目前住宅小區解決停車矛盾最普遍採用的路徑,結合舊住房更新改造、“美麗家園”改造等工程,一體化規劃設計內部空間、資源、秩序,挖潛改增設停車位,同時向周邊公共停車資源要效益,利用停放需求上的“時間差”,實現錯峰共享的“雙盈利”。
寶樂匯停車場(庫)
位於鬆江區9號線佘山站東側的寶樂匯停車場(庫),地下二層有241個公共換乘(P+R)停車位,2024年11月20日對外開放公共換乘停車服務,利用率在逐步提升,3個多月后,目前日均使用率已達到80%。針對9號線周邊居民較大的換乘停車需求,鬆江區交通委已在積極協調推動九亭站等P+R停車場(庫)盡快對外開放運營。
像佘山站這樣的P+R停車場(庫),也是新一輪民心工程迎合發展需求、擴大服務范圍的一項重點任務,將為居住在城市外圍的市民進出中心城提供更為便利的交通出行服務。
在停車成本上做“減法”
閔行區在亭場路、平陽路道路沿線分別設置了30個、36個道路停車位,允許工作日夜間和雙休日、節假日全天停放,為緩解周邊康城小區、古美一村、古美三村、古美四村等小區的停車缺口起到了重要補充作用。
桂江綠地智慧停車場
根據新一輪民心工程總體部署,閔行區交通委對該區道路停車場實施了智慧化改造,設置了智能感知採集設備高位視頻,可實現無人值守、自助繳付,並同步開通了錯峰共享電子簽約功能,停車人不僅可以通過“上海停車”APP 進行停車自助繳費,還可實時查詢道路停車的錯峰共享服務信息,申請按月計費優惠政策,對於工作日夜間以及周六、周日、法定節假日全天的停車時段,按月計費價格最高僅為200元/月。目前,閔行區正在分批上線智慧道路停車場,在已上線運行的智慧道路停車場,已有1200多輛周邊小區居民車輛申請享受到了按月計費的實惠。
近兩年,本市各區交通管理部門都在大力推進智慧道路停車場的建設,並在穩步推進上線運行工作,截至目前,已有416條智慧道路停車場、共13250個道路停車位提供工作日夜間和節假日全天的錯峰共享按月計費服務。
在空間利用上做“乘法”
亭場路、平陽路智慧道路停車場
桂江路公共停車庫,位於徐匯區康建街道中環綠廊桂江公園櫻花大道,在徐匯區交通委的協調推進下,項目建設採用分層出讓的供地方式,地上為公園綠化,地下為公共停車庫,實現了土地空間資源的復合利用。項目東側以居民區和商務園為主,停車需求旺盛。該公共停車庫分為南北兩個車庫,共設置575個停車位,可有效緩解周邊居民和商務辦公的停車需求。其中,設有420個倉儲式平面移動停車位(簡稱PPY技術),採用了先進的抱胎式存取方式,可實現用戶的自助存取車功能。該項目已於2025年初正式投入對外運營。
海粟文化廣場智慧停車場
類似徐匯區桂江路智能車庫以及近年來涌現的靜安區垂直掘進智能車庫、長寧區光華醫院AGV智能車庫等新型智能停車技術的應用,是新一輪停車民心工程創新突破的重點、亮點所在。通過空間的復合節約利用、系統的高效精准運轉,實現最大幅度的空間增容,讓每一位車主享受到安全、快速、便捷的停車體驗。
在使用體驗上做“除法”
桂江綠地智慧停車場
海粟文化廣場位於長寧區,為總建筑面積約17萬平方米的商業辦公綜合體。其停車庫位於地下二層、三層,共計694個車位。為響應數字化轉型要求,提高停車場(庫)服務品質,在長寧區交通委的協調下,場(庫)運營方積極推進智慧停車場(庫)建設,按照G2級技術標准設置藍牙AOA定位基站、停車信息採集發布設備,提供面向車行和人行的路徑規劃、場內導航、空位引導、反向尋車等全過程智能引導服務,停車人通過訪問“上海停車”APP或者現場掃碼均可便捷試用。目前,運營方還在進一步拓展測試停車預約功能,后續將對公眾開放使用。
截至目前,像這樣的智慧公共停車場(庫)通過測試並上線運行的已有24個,大多為大型商業辦公場所,有著規模較大、布局復雜的停車設施,通過優化停車流程,強化智能引導,可大大提升停車服務的精細化水平,消除公眾停車、尋車的“焦慮”。
據了解,2025年作為新一輪民心工程的收官之年,市、區兩級交通管理部門將繼續在擴大設施供給和提高使用效率上發力,持續推進創建30個停車資源優化項目,開工建設4500個公共停車位,新增1500個錯峰共享停車位,新增至少500個公共換乘(P+R)停車位,建成20個示范性智慧公共停車場(庫),基本實現智慧道路停車場建設的全覆蓋。(新民晚報 任天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