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七日談︱哪有“逆天改命”,隻有步步堆壘執著向上

幾天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新啟用了消化道腫瘤臨床診療中心——一幢矗立在醫院中心花園與綠樹之后的22層高樓,病房和診療環境有許多尊重患者隱私、滿足患者需求的設計細節,比如房門和過道寬敞,燈光與環境色調溫暖柔和,並配有色彩明麗、品位不俗的藝術作品等。但更重要的是,大樓布局充分考慮患者就醫流程,致力提供“一站式” 診療服務和多學科聯合診療,將消化內鏡、胃腸外科、胰腺疾病等相關的門診、檢查、住院、治療等集於一樓,各功能區域合理分布,減少患者往返奔波。院長寧光院士說,“以患者為中心,醫生多學科會診也更高效方便。”對於腫瘤病人和高齡就醫者,這樣無聲而細致的關切體恤,實在重要。
處在上海鬧市中心的瑞金醫院,每天上演“性命交關”的情節,但每次走在院中,隻覺草木蓊郁、靜謐祥和,醫生們往往專注認真,帶點海派的溫和講究,是歷經百年不變的日常積澱和代際傳承才具有的從容和力量。與此同時,直升機救援、遠程手術、AI輔助解讀影像和病理報告、質子治療、新藥研發……各種站在時代風口浪尖上的新設備新技術新理念賦能,又讓這家百年老院展示出新的氣象、奔涌出新的生機。
上周,滬上高校和科研院所也頻出重磅研究成果。比如復旦大學,連續兩天,先有彭慧勝/高悅團隊以“打一針”補充鋰離子來顯著延長鋰電池壽命的創新成果刊於《自然》﹔后有張波、徐一飛等合作團隊採用新技術增強催化劑穩定性、顯著提高綠色氫氣生成效率的論文登上《科學》。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陳曉亞等團隊創制可合成輔酶Q10水稻新種質的成果,則發表於《細胞》——一周之內集齊國際頂尖“三大刊”,成績亮眼,而且科研路線別出機杼,直面行業與社會發展難題,造福國計民生的成果應用值得期待。
變與不變,傳承與創新,“駑馬十駕”式的鍥而不舍與“騏驥一躍”式的成功升華,從來不是非此即彼、需要有褒貶取舍的對立關系,而是相輔相成、共同培育新成果新技術的土與苗、水與魚、空氣與雲朵。
解放日報相關報道版面。
2月14日,時隔6年,上海教育大會召開,讓我們有機會盤點過去6年間作為全國教育高地和教育綜合改革國家示范區的上海,在大中小幼、職教、終身教育等各領域出現了哪些新變化。以思政教育為例,從復旦大學、上海大學等高校在國內率先試點思政課引入專家、產業界人士等“1+1”授課、開設“中國系列”思政選修課、探索“課程思政”新范式,到如今開出“思政大課”、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形成“中國系列”課程的“中小幼版”……思政育人模式越來越滲入日常、生動而深刻。這些變化,沒有哪個是望空而起、一蹴而就,靠的是咬定目標、銳意改革、扎實推進,用一步步的成果堆壘成發展基石,不斷拔節生長。
由此也想到正在創造票房歷史的《哪吒2》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發生的變化。《哪吒2》當然得之於導演餃子的天分、勇氣與堅持,但看看影片結尾處那一長串遍布全國各地的影視、動漫、數字等企業名單,聽著他們說到不賺錢、不計成本也要攻克一處處技術難關的幕后故事,就會知道,它的成功乃是中國動漫電影的天時地利人和,有中華文化的現代化發展、科技進步的堅實積累,有超越急功近利心態、昂揚向上的精神與對理想的執著熱誠,有“有組織的科研”,有對世界影視工業、市場體系的清楚認知與平等對話底氣。
這樣的認知與底氣,在上周公布的上海市2024年度“中華文化國際傳播”項目和“銀鴿獎”評選結果中,一樣可以看到:一批彰顯上海文化品牌特色,探索創新國際化敘事、積極鏈接全球走入海外主流社會主流人群的作品與項目,凸顯出中華文化國際表達、上海形象世界推廣、全球敘事能力建設、國際朋友圈拓展等方面的長足進步。
突如其來的“逆天改命”不可倚恃,執著理想、自強不息、團結奮斗,扎根於中華大地,有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與責任,有與時俱進、守正創新的勇氣和智慧,才會有馳而不息的成就與光榮。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