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經理人制”培育未來產業,上海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春節假期一過,上海超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啟動了“揭榜挂帥”研發項目,與一家科研機構聯合研發高溫超導帶材的核心制造部件。今年1月,市科委可控核聚變項目經理李言旭赴公司調研時,上海超導董事長馬韜已立下“軍令狀”:“今年一定要研制出核心部件,並且把這個產業落在上海。”
目前,市科委有6位項目經理,每人負責一個未來產業。經過半年多探索,這種借鑒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的“項目經理人制”已取得一定成效,推動一批企業和高校院所項目加速發展,為未來產業化消除難點和堵點。
圍繞2025年重點工作,上海圍繞前沿技術布局及未來產業培育、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提升、科技人才評價等方面,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讓很多創新項目和科技人才脫穎而出。
改革科創管理范式,全鏈條布局未來產業
在科技界,DARPA項目經理的知名度頗高,他們負責提出項目選題、制定項目裡程碑、把控項目進度,擁有充分決策權,是科研項目的首席執行官、運營官和財務官。
“我們要學習DARPA模式,改革科技創新管理范式,不能停留在過去發指南、評項目的傳統管理范式上。”市科委相關負責人說。為了在改革道路上先行先試,市科委去年6月任命了6位項目經理,他們分別負責腦機接口、量子計算、綠色燃料、可控核聚變、6G、第四代半導體等6個未來產業,組建項目經理團隊,對這些尚未形成成熟產業的重大前沿技術領域開展全鏈條布局、全過程管理和全生命周期培育。
可控核聚變產業鏈的上游是高溫超導帶材,它們是制造高溫超導托卡馬克裝置的關鍵材料。作為這一領域的全球頭部企業,上海超導為能量奇點公司的兩台托卡馬克裝置“洪荒70”和“洪荒170”提供了數百公裡高溫超導帶材。上個月,李言旭領銜的項目經理團隊赴這家企業調研。
市科委項目經理團隊調研上海超導公司。
如何通過協同創新,提升高溫超導帶材的聚變強磁場應用性能?如何拓展高溫超導技術的應用場景?如何提升產能與性價比,更好支撐全球聚變能源裝置研制?帶著這些問題,項目經理團隊與上海超導高管團隊深入交流。“以前,政府科研項目都請大專家寫指南,而項目經理是從產業需求出發布局項目,打通了整條產業鏈。”上海超導總裁朱佳敏告訴記者。
面向未來產業的整條產業鏈,6位項目經理都在跟蹤國際最新動向,研判產業發展趨勢,為企業配置應用場景、產業園區、投資基金等各種資源要素。腦機接口項目經理王卓曜正在規劃產業集聚區,已調研博睿康、腦虎科技、階梯醫療等腦機接口整機企業,聽取企業負責人關於集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服務機構和醫院的意見。“在‘0—1—10’的科技創新鏈上,項目經理要‘從10看回0’,在整機研發中,既要按需牽引部件開發與軟硬協同,也要凝練一批有價值的基礎性選題,進行持續布局。”量子計算項目經理仲東亭深有感觸地說。
改革成果轉化賦權,激發教師創業積極性
與“項目經理人制”的先行先試不同,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改革已進入全市推廣階段。去年10月,《上海市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2024—2027年)》發布,提出到2027年,本市科技成果轉化主體動力持續增強,在重點產業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標志性轉化成果。為增強主體動力,上海全面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創新改革,鼓勵通過“賦予所有權+轉讓+約定收益”模式,實現職務科技成果全部所有權賦權。
華東師范大學是全國首個實行科技成果全部所有權賦權的高校,去年以許可、轉讓、作價投資三種方式轉化科技成果的金額達到4.76億元,較2023年708萬元猛增近70倍。“全賦權改革激發了高校老師創業的積極性,去年有近40個科研團隊創業。”華東師大副校長施國躍介紹,“學校把科技成果的知識產權權屬全部賦予科研團隊,為他們創業融資掃清了障礙。”除了政策支持,校方還打造了大零號灣華東師大孵化器等多個孵化平台,並給予概念驗証資金支持,讓創業團隊完成技術可行性、產品商業化驗証。
政策與平台的大力支持,吸引一些文科教師也走上了創業道路。華東師大傳播學院院長王峰創辦的上海狐尾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已入駐孵化器,今年一季度將完成知識產權全賦權手續。王峰團隊開發了創意寫作智能體“靈咔靈咔”,這個基於大模型的智能體讓用戶隻需選擇主題、類型等模塊,輸入提示詞,就能創作出一部二三十萬字的長篇小說。
華東師大“轉化門診”活動舉行,為教師提供創業指導。
創業前,王峰參加了華東師大每月舉辦一次的“轉化門診”活動,得到專業的法律咨詢服務。“我們正在試用DeepSeek大模型,計劃今年3月正式發布‘靈咔靈咔’。”對於創業前景,這位傳播學教授充滿了期待。
改革科技人才評價,“破四唯”后“立新標”
科技人才評價綜合改革試點,也是上海在推進的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工作。為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健全科技人才評價體系的決策部署,在科技部指導下,上海選取6家試點單位,以“評什麼、誰來評、怎麼評、怎麼用”為著力點,以“破四唯”“立新標”為突破口,構建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有效做法。
這項改革試點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上海大學將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引導性指標納入科技人才評價標准,推進學科交叉“實驗區”建設,引導科研人員攻關“卡脖子”難題﹔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修訂完善了校聘正高和副高級人才遴選和評價體系﹔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開展了職稱評審分類評價試點,按“工程型號類、預研型號類、技術產品研發類、支撐與實驗類”分別設置崗位,並制定了相應的評價標准﹔上海市生物醫藥技術研究院統籌推進科技人才評價和成果轉化創新改革試點,探索實施分類分層評價、“揭榜挂帥”和“軍令狀”等創新機制﹔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制定了《臨床研究類人才評價試行辦法》,試點實施臨床研究積分管理方案﹔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對基礎性工作類、基礎研究類、應用研究類、科技服務類人員分類設置崗位方案,開展競聘上崗。
李紹前參與了北斗三號衛星系統等多個型號任務。
通過改革試點,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和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已建立起來,切實提升了廣大科技人才的獲得感。比如在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李紹前研究員破格獲評正高級職稱。原本從副高級晉升為正高級需要5年時間,但他參與了北斗三號衛星系統等多個型號任務,擔任型號副總師,並成功完成發射任務,所以入選了單位“青年研究員計劃”。“以前評職稱要熬年頭,”李紹前感慨道,“分類評價改革后,在型號任務中擔任重要崗位並取得成果的青年科研人員能提前申請晉升,激勵我們年輕人敢於突破、勇挑重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