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丨上海兩會手記:從10萬元到10億元,城市與企業的相互賦能

1月15日,上海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開幕。會議現場,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公布:2024年,上海城市經濟規模進入5萬億元以上的新階段,全市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
這是上海經濟發展又一個新的裡程碑。特別是在面臨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加大,全球貿易保護加劇,國內需求不足等一系列困難挑戰的背景下,取得這樣的成績殊為不易。當天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凝心聚力”“備受鼓舞”成為不少人大代表口中的高頻詞匯。
從大會場回到代表團,代表們的視角也從宏觀聚焦到微觀,從某個區域、某個領域,說到一些具體的改革、一些生動的變化。
上海米哈游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劉偉代表回顧了企業的經歷:起點是大學生創業,在幾乎沒有人相信能夠成功的情況下,上海市科委提供了10萬元無息貸款﹔十幾年過去,米哈游已經成長為世界級的游戲企業,每年在上海的納稅額超過10億元。
上海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開幕。顧海民攝
在微觀的角度看,這是一個勵志故事。幾個志同道合的大學生,在上海結緣,懷揣著熱愛與夢想,一頭扎進游戲的世界裡創業,最終成功創造了一個游戲行業的發展奇跡。
從宏觀的角度看,這又是一個城市與企業相互賦能的經典案例。上海優質的教育資源吸引並培育人才,有力的財稅政策支持企業邁出第一步,專業高效的服務、包容審慎的監管伴隨企業成長。企業壯大后,通過貢獻稅收、創造就業,為城市發展助力。
但這並不是每個創業者都能夠有幸做到的,如果沒有最初的10萬元無息貸款,米哈游也可能會有不同的故事線。劉偉代表用自身經歷為中小創業者發聲:投早投小,失敗率極其高,但早期投資,尤其是國資的投資,不應該隻看單個項目的成敗,應該看整體的長期收益,“對釋放創新潛力來說非常重要。”
當前,伴隨新動能的培育壯大,上海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規模達到1.8萬億元,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5萬家。站在5萬億元經濟規模的新起點上,上海無疑比過去更需要創新潛力,也意味著不論對基礎研究還是創新創業,更需要包容創新、寬容失敗,方能更好釋放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創業者的無窮創造潛能。
而在代表們眼中,“包容創新、寬容失敗”有更加形象和具體的場景:
“外籍科研人員來滬入境工作許可辦理比較便捷,但是應用類人才很麻煩,招聘一個外籍人員來滬工作,半年時間都不能就職。”
“醫保覆蓋面有限,創新藥無法依賴,商業保險開發尚顯不足,建議盡快開發出滿足群眾不同層次需求的商業保險產品。”
“發展專業性科技融資擔保機構,降低科技企業綜合融資成本。”
……
經濟規模從3萬億元到4萬億元再到5萬億元,上海一路走來的這些年,可以說是堅持改革開放創新發展、解決一個個痛點與堵點的過程。當下代表們反映的這些不足和期盼,相信也會成為未來一項項改革的靶點所在。
上海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圍繞細胞基因治療、腦機接口、6G、量子計算、聚變能源等戰略前沿領域,強化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帶動性研究布局。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企業牽頭重大科技項目,建立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組織實施機制。
在代表的“呼”與政府的“應”中,可以預見,創新創業環境定然越來越好,寬容失敗的氛圍也會越來越濃。期盼更多從“10萬元”到“10億元”的故事,在這座城市精彩書寫。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