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日喀則來稿:抗震救援中的上海力量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徐馭堯
2025年01月20日17:3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編者按:1月19日零時起,西藏自治區地震一級應急響應終止,轉入安置救助及恢復重建。12天前,定日發生6.8級地震。災情就是命令,對口支援日喀則的上海聞令而動,迅速組織力量支援抗震救災。大江東工作室約請人民日報社西藏分社記者徐馭堯,提供了這篇日喀則來稿,講述抗震救援中的上海力量。

1月7日9時5分,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的天還蒙蒙亮,一場6.8級地震突如其來,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大量房屋倒塌。西藏自治區應急指揮部根據震情災情啟動地震一級應急響應,全力組織開展抗震救災工作。

地動山搖,定日、薩迦、拉孜等縣災情嚴重。這三個縣,都屬於上海對口支援的日喀則市。

“返崗!返崗!”災情就是命令,生命重於泰山。已經返回上海休假的援藏干部人才聞令而動,紛紛踏上返回西藏的征程。兩天之內,第十批上海援藏干部、醫療人才共計80人全部中斷休假,重返日喀則。與此同時,在國家衛健委安排下,由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組成的醫療隊,也緊急出發奔向日喀則。

“上海與日喀則的人民血濃於水。抗震救災,上海責無旁貸!”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聯絡組組長、日喀則市委副書記彭一浩說。

生命至上,緊急救治——“請求立即返回日喀則!”

上海援藏醫療隊在地震災區巡診。受訪者供圖

上海援藏醫生、日喀則市人民醫院胸外科主任馮鍵,是第一個返回震區的上海醫生。

收到地震消息時,他正在西安轉機准備回上海。“請求立即返回日喀則!”經過組織同意,馮鍵迅速調整行程,當天夜裡10點就抵達日喀則市人民醫院急診科。此時,第一批從震中轉運來的病人剛抵達不久。

巴桑,一名70多歲的藏族老人。從地震廢墟中被救出的他,入院時神志清醒,只是深深喘著粗氣,感覺胸部疼痛難忍。

經過檢查,巴桑因外傷造成了嚴重的血氣胸。馮鍵等醫務人員立即施救:剖胸探查、胸腔內止血、肋骨骨折固定……經過一系列緊急處置,老人轉危為安。

這一夜,馮鍵一直忙到了8日凌晨三四點鐘。簡單休息后,他在大清早又回到病房,繼續參與救治。“本次地震中,日喀則市人民醫院胸外科收治了20多個傷員和病人。我們和當地醫生通力合作,保障了所有病患的生命安全。”馮鍵說。

最小患者明珠在上海援藏醫生治療下順利出院。徐馭堯攝

5個月大的明珠,是這次地震中年齡最小的住院患者。“孩子身體恢復良好,我們判斷可以出院。”經過會診,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兒科主任孫成君和普外科主任狄揚,共同為明珠做出了出院診斷。這兩名醫生均來自上海,在震后第一時間返回崗位,投入緊張的救治工作。

“這個嬰兒在地震中被掉落的石頭砸中,不住地哭鬧。縣醫院認為存在內出血風險,就趕緊送到了我們這裡。”孫成君告訴記者,“寶寶在我們兒科住了幾天,經過協和援藏醫生、上海援藏醫生的多輪檢查,排除了出血問題。經過我們處置,已經恢復健康。”

在日喀則市人民醫院的ICU病房,來自華山醫院重症醫學科的李先濤帶領團隊成員——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劉飛利、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楊磊、腎病科主治醫師魯琳、急診護師秦偉成,忙得一刻也不敢停歇。

“病人還是明顯呼吸窘迫,呼吸驅動太強,需要加強鎮靜,呼吸機參數也需要調整。”“來,深吸一口氣,慢慢呼出來,現在還有疼痛麼?”在ICU病房,李先濤不斷地同醫護人員、病人交流,不放過每個細節。

藏族老人卓嘎在地震中受傷嚴重,多發肋骨骨折,連枷胸,盡管做了肋骨固定手術,但呼吸功能還是一度瀕臨衰竭。經過團隊積極救治,老人的肺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離脫機、拔管還是差一點點距離,可如果再等幾天,又面臨繼發性肺部感染加重的問題。

治療團隊一方面積極施行全身管理、營養支持,加強感染預防和呼吸康復,一方面反復進行呼吸、咳嗽和吞咽功能的評估,以便盡早進行脫機、拔管,避免氣管切開。

時間一天一天過去,到術后第七天,“經過團隊研討,我們決定給他進行拔管。”李先濤說。這並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一旦拔管后,患者無法維持氧合,或者痰液不能咳出,將不得不再次氣管插管,這對醫生是個較大的壓力﹔而在這種臨界狀態下,氣管切開也是一種相對穩妥的選擇,但這可能增加病人的損傷,也會延長恢復時間。

為了病人更好康復,醫生們權衡再三,最終成功拔除了插管。如今,卓嘎呼吸順暢,病情得到進一步緩解,順利轉入了普通病房。

走進日喀則市人民醫院骨科病房,每位醫生都忙個不停。“這些天來一直在醫院打地鋪,吃飯都是外賣送來,一點都不敢離開。”紀丕庭在醫院工作了7年,從來沒有像現在這般忙碌。

7日那天上午,他如往常一般在醫院值班。突然,手機接到通知——“日喀則定日縣發生6.8級地震”。

第一反應是震驚,隨后就是做好救治准備,前往急診待命。中午12點多,第一批傷員抵達,紀丕庭和同事們忙而不亂地投入救治。“我們醫院接受上海援藏已經10年。在上海醫生的幫助下,我們自己的治療能力持續提升,面對常見的傷病,已經能獨立處理。”他說。

如今,李先濤等12名醫護人員結束救治回到上海,24名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隊依舊留守日喀則市人民醫院,開展后續的治療工作。

深入一線,抗震救災——“隻要群眾滿意,多辛苦都值得”

上海援藏醫生為地震受災群眾巡診、治療。受訪者供圖

在定日,在拉孜,在薩迦……縣裡的上海援藏干部們紛紛返崗,奮戰在抗震救災一線。

前些天,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定日縣衛健委副主任、縣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徐先鋒,一直帶著上海援藏醫療隊的醫生們奔波在定日縣的各個鄉鎮之間。

“如今,多數地震傷者都已經被轉運至縣人民醫院和日喀則市人民醫院,我們主要為留在災區的病人提供健康保障。”徐先鋒說。

10日一早,在完成住院患者查房后,醫療隊員們便深入受災最嚴重的長所鄉開展巡診。當車輛駛入長所鄉,余震仍在發生。在安置點,受災村民看到穿著白大褂的醫生,紛紛圍上來訴說各自的傷情病情。為了不漏一戶、不落一人,醫療隊員們分成兩組,按著帳篷順序逐個入戶開展巡診,有的測血壓聽心率,有的詢問身體狀況,有的開展健康指導。

隨后幾天,徐先鋒走遍了受地震影響的鄉鎮。他記得,在一個帳篷裡,一名藏族阿媽拉著他急切地詢問自己的健康狀況。原來,阿媽之前患有心臟病,在地震中雖然沒有受傷,但出現了手腳浮腫等情況。阿媽一直不放心,想請醫生給自己看看。

經過幾名醫生的聯合診斷,大家認為阿媽的問題和心臟病有關。他們給她開具了簡單的藥物,並留下聯系方式,請她晚些時候去縣人民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還有一次,徐先鋒在巡診時遇到一名高血壓病人,聽說平時吃的藥被埋在倒塌的屋子裡,徐先鋒和醫療隊員馬上將隨身攜帶的藥物給了他。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隻要受災群眾滿意,我們無論多辛苦都值得。作為援藏醫生,我們一定要做好災區群眾健康的守門人,不讓這些受災群眾因為疾病遭受更多痛苦。”徐先鋒說。

上海援藏醫生為災區群眾檢查治療。受訪者供圖

如今,拉孜縣吉角村的避難廣場上搭建起了一座座救災帳篷。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拉孜縣委常務副書記、常務副縣長宮愛如穿梭其間,向當地群眾了解情況、噓寒問暖。

一名群眾拉起他的手,不停地表達感謝:“感謝上海建設的新房子,可真是救了我們啊!”

上海援藏重點項目拉孜縣吉角村智慧社區,位於拉孜縣中心的楊浦路上。這些兩層藏式小樓,兼具民族風情與現代化,是拉孜縣最新式的居民區。“在我們的努力下,村民們去年搬進了新家。新修建的房屋質量好,有效降低了地震造成的生命和財產損失。”宮愛如說。

上海市援藏干部,薩迦縣教育局副局長、縣中學校長鄭旭忠,焦急地走在校園裡,仔細檢查每個角落。

“看,這裡有一些開裂,要做好標記。我們的檢查,一定要仔細、到位。”他和幾名老師將教學樓、宿舍樓走了個遍。事關學生安全,一點也不敢放鬆。確認校園建筑整體安全后,他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

地震發生后,鄭旭忠不時收到從上海打來的電話,許多人都想為抗震救災奉獻自己的一份力。對接物資、協調物流,在鄭旭忠的協調下,一批批物資正陸續抵達薩迦縣並送至受災群眾手中。

“作為一名黨員,在群眾最需要的時刻,我們必須拉得起、頂得住。”他說。

積極協調,准備重建——“工作要做得細而又細”

上海援藏干部參與物資保障。受訪者供圖

日喀則站西側,一座總面積3萬多平方米的的倉儲基地,來自各地和社會各界的物資被安放得井井有條。“震后,我們第一時間騰出這片區域,用於接受公路和鐵路運輸來的物資。”上海援藏干部、日喀則市政府副秘書長裴康說。

地震發生后,大量救災與重建物資短時間內涌入日喀則。上海援藏干部和當地干部分析后一致認為,急需建立一套規范高效的倉儲、物流辦法。

為了更高效地理順倉儲空間流程,上海援藏聯絡組聯系到以物流見長的電商企業,利用企業的專業人員協助解決物資調配問題。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倉庫被劃分為不同區域,用於處理各種物資。各區域之間分工科學而明確,極大提升了物資流轉效率。

與此同時,一套新的系統也投入致用。一開始,志願者們用紙和筆記錄各種信息,上海援藏干部見狀,很快組織專業力量設計了一套信息系統——“10日提出系統需求,13日已經投入使用。”裴康介紹,這套系統可以通過電腦、平板、手機多端操作,能詳細記錄物資名稱、數量、保質期、來源單位、圖片留痕、操作憑據等出入庫信息,以便后續追溯和管理,物資管理效率由此大幅提升。

特別是日期管理功能。在新系統和援藏干部安排下,各類物資的有效日期被著重考慮。物資入庫有先后,但都嚴格按照保質期進行分發,既要避免出現物資過期浪費,又要確保過期的捐贈物資不會發放到群眾手上。“我們的工作要做得細而又細,不能辜負各地的關心和愛心。”裴康說。

同時,物資調配也要格外關注群眾的需求。在物資流轉中,援藏干部們按照運力、物資需求分配調運,讓物資工作更細更實。震后,災區群眾日常飲用的茶葉缺乏情況比較突出。裴康等人優先調配運輸,將各地運來日喀則的茶葉配發至受災各縣。據他介紹,從收貨入庫到按需分配再到裝車運輸,全過程隻有6個小時,目的就是讓群眾盡快收到所需要的物資。

地震發生后,根據上海援藏聯絡組的統一安排,梁靚和他的隊友們第一時間返回日喀則。作為上海援藏干部、日喀則市住建局副局長,他一直奔波於日喀則市區和定日縣災區之間。

上海援藏干部、日喀則市住建局副局長梁靚在災區檢查房屋情況。受訪者供圖

“這處房屋徹底倒塌,咱們先標紅。”“這棟房屋有較為明顯的裂痕,需要開展進一步監測,咱們先標黃。”“這棟房屋基本沒有損傷,標綠即可。”在災區現場,梁靚和當地干部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檢測工作人員一起忙碌著。

“房屋安全評價是一項基礎性工作,我們根據房屋情況進行評估,確定最終房屋損失情況。這既是對災情的進一步盤查,也是為后期規劃重建工作提供堅實的依據。”梁靚說。

截至1月19日凌晨,當地住建部門工作人員基本完成了對災區4萬多套房屋的初步盤查和檢測工作。同時,更加專業的檢測隊伍也已達到,對部分房屋進行再檢測。“初步檢測,我們主要依靠肉眼和經驗進行判斷,無法保証完全准確。專業團隊將利用儀器設備對部分房屋的牆體結構、承重梁柱等進行再次檢測,弄清房屋是否具有暗傷,讓評估結果更加准確、科學。”梁靚告訴記者。

目前,一支由30多人組成、來自同濟大學的規劃設計隊伍已經進入定日災區,同步開展后續重建規劃設計的踏勘調研。定日縣27個受災村(含4個試點村)的災后重建規劃設計工作已經啟動。

“根據工作安排,我們將承擔定日縣災區范圍內的重建規劃工作。我們希望能引入更多的上海智慧、上海力量,讓災后重建工作更加順利,讓群眾獲得感更加充實。”梁靚說。

(編者注:文中傷患者名字“巴桑”“明珠”“卓嘎”均為化名。)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