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以自身的能力提升擴大發展新優勢,深度鏈接全球,找准新的機遇
上海“五個中心”聯動發展再提速
鏈接全球
年終歲尾,上海的腳步沒有停歇。
打開地圖,在上海虹橋機場和上海浦東機場之間,新連起了一條線。市域機場線於12月27日開通初期運營,這條線讓上海兩大機場,再次高效鏈接在一起。
把地圖比例縮小,上海、蘇州和湖州之間,也有了新的標注。12月26日開通的滬蘇湖高鐵,以及同日揭牌的環滬軌道交通運營有限公司,讓上海與長三角一體化的鏈接更加緊密。
把目光放到太平洋上,秘魯錢凱港與上海港之間航線的開通,將南美與上海也鏈接在一起。秘魯《共和國報》發出贊嘆:“這是上海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
回到上海臨港的一個小點——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預計今年年底前建設完畢,有望實現7個月從動工到完工。2025年開始,這裡生產的儲能電池,將鏈接到全球市場。
這是上海的干勁和速度,也是上海的鏈接能力所在。對上海而言,要在全球發揮更大的影響力,並獲得全球企業和資金的青睞,就是要以這樣的干勁和速度,通過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中心,鏈接和配置全球資源。
2024年的宏觀數據,清晰反映出上海的這一能力——
今年前三季度上海的全市生產總值同比增長4.7%,保持了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態勢。
今年前三季度上海金融市場的交易總額同比增長3.4%,達到2633萬億元人民幣,全市持牌金融機構總數增加到1779家。
今年前10個月上海口岸的貨物貿易總額達到9.1萬億元,繼續保持全球口岸城市首位。
今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超5000萬標箱,上海機場旅客吞吐量超過1億人次。最新發布的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指數顯示,上海連續5年排名全球第三。
目前,上海集聚了超過80家“國字號”重大科研平台、超過2.4萬家高新技術企業。去年一年,上海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佔GDP的比例達到4.4%。
亮眼的數據之外,也要看到嚴峻的現實。當前,我國面臨的外部環境更加復雜多變,內部也有困難和挑戰。越是在這個時候,越需要一個強大的核心城市來鏈接市場,鏈接全球。
聯動發展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當你在談論上海“五個中心”的其中一個時,一定免不了會帶上其他幾個中心。因為每個中心的發展其實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從目標單打冠軍,到指向團體冠軍,聯動發展正在成為“五個中心”建設的新趨勢,也是新動能。
航運中心,是一個絕佳的觀察切入點。
今年8月,一宗雙方境外當事人海事臨時仲裁案件在上海北外灘開庭,並作出終局裁決。9月底,就首次有外方當事人將臨時仲裁地由倫敦改至上海。
這一變化看似微小,其實是一盤大棋的落子布局。棋面上,有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話語權的提升,也有航運保險業在上海服務能級的提升,更有上海打開航運高端服務業的突破口。
強大的經濟中心為航運中心提供了經濟腹地和貨源支撐,貿易中心的結構直接影響著航線布局和運力配置,金融中心則為航運業發展提供船舶租賃、航運指數、期貨市場等融資支持和風險管理手段,科技創新中心則通過智慧航運建設、綠色低碳轉型,以新能源、新技術助推國際航運中心的可持續發展……在中國遠洋海運集團副總經理張勇看來,上海“五個中心”中的任何一個中心,都需要其他四個中心的配合,才能實現能級躍升。
比如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在上海的業務落地,在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CIPS(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以外開辟了一個新型跨境清算渠道,探索分布式賬本技術和央行數字貨幣在跨境支付中的應用。這看似是金融中心在推進的事,但新渠道要想做大做強,需要貿易中心大力推廣進出口貿易人民幣結算,需要科創中心持續深入的技術支撐,當然反過來也將賦能航運中心的深度數字化。
再如離岸貿易,今年前7個月上海市離岸貿易收支規模同比增長105.7%。這看似是貿易中心考慮的事,但除了今年在上海臨港施行離岸貿易印花稅試點政策外,這背后還涉及相關金融賬戶體系的優化,監管科技提高審核效率等一系列后手。
這種潛移默化的化學反應,已成為上海“五個中心”建設打開新空間的重要方向。
找准機遇
像上海一般,能夠同時具備多重角色的國際都市並不多。
對外擁有良港,對內背靠長三角和長江經濟帶發展腹地,在國家戰略的牽引下,上海充分發揮龍頭帶動作用,以優質的營商環境,聚攏了大批企業、人才、科研機構。這些,都是上海打造“五個中心”的先決優勢。
但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些優勢還夠不夠用?
12月初,在一場加快上海“五個中心”建設的研討會上,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發展改革委主任顧軍在開場時就拋出了一個提醒:“我們面臨的外部環境更加復雜多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將改變眾多領域的行業邏輯、規則規范,這都對‘五個中心’建設提出了挑戰。”
如何加快培育世界級的產業集群,如何加速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如何發展更多的新質生產力……
一系列挑戰中,也孕育著新的機遇。未來的諸多不確定性,恰恰增強了“五個中心”建設的必要性。“外部越割裂,上海就越要用高度的開放和市場化來深度鏈接全球,和國際市場擁抱在一起。”與會的一位專家如是說。
盡管形勢紛繁復雜,但找准新的機遇,無疑是上海“五個中心”建設的必答題。
多年前,有專家曾向華為上海研發中心主任請教一個問題:華為的總部在深圳,研發中心為什麼要到上海來?他的回答很簡潔:在上海能招收到更多海外人才。
直到今天,這一回答仍然適用。2024年10月,華為啟用上海青浦練秋湖研發中心。
人才,顯然一直是這座城市的優勢資源。
為了吸引人才,上海創新不停。就在12月,浦東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外籍人才便利化服務保障的若干措施》,34條舉措,覆蓋了外籍人才工作、創業、生活方方面面的需求。明年,東方樞紐國際商務合作區也將封關驗收,便利境外人員在區內停留30天的創新舉措,有望吸引更多海外人才來滬開展短期科技研發與合作。
人才是科創的核心,依托這些全球人才,上海得以更加順暢地推動貿易結構優化和產業轉型升級,用主動變革的姿態,去抓住新的機遇,形成新的優勢。
今年前三季度,上海三大先導產業制造業總產值同比增長8.6%,增速較上半年加快2.5個百分點。同期,上海鋰離子電池、集成電路、3D打印設備的產量同比分別增長22.7%、15.0%、24.4%。
速度還不夠快,優勢還不夠大。今年,上海啟動了總規模1000億元的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主要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三個領域,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
鏈接全球,走出去是必然的選擇,也是上海新的機遇之一。作為企業出海的橋頭堡,隨著越來越多企業“走出去”,特別是到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進行投資發展,上海也將會與更多城市、更多市場和更多資源建立起新的鏈接。這些鏈接,也將不斷提升這座城市的能級和核心競爭力。
即將到來的2025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在種種外部不確定中,更好以自身的能力提升擴大發展新優勢,加速建設“五個中心”,這是上海必須抓住的確定性。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張楊/吳丹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