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這條有著29幢花園洋房的滬上“網紅”弄堂,是這樣越變越美的……
新華別墅,俗稱“外國弄堂”,指的是新華路211弄、329弄。這兩條弄堂呈“U”字形、馬蹄狀,首尾相連,有29幢花園洋房,幾乎都由匈牙利建筑設計師鄔達克設計,是曾經的哥倫比亞住宅圈的精華部分。近年來,通過一系列更新改造,“外國弄堂”又煥發出了新的生機。本期“百年新華”,讓我們跟隨一位居住在“外國弄堂”70余年的老居民,回溯這裡的光陰流轉……
“那時候,弄堂是我們的足球場,蛋糕房像迷宮。”
初冬時節,站在新華路番禺路路口的上海影城前,向西眺望,焦黃的法國梧桐葉,給整條馬路都罩上了一層浪漫的光暈,梧桐樹下便是優雅而寧靜的“外國弄堂”,走近些,便可以看到其上的門牌號——211弄、329弄。家住新華路329弄40號的步華,最喜歡在這個時節的午后,沿著落葉不掃的人行道一路漫步,再回家午休一會。
今年73歲的步華,與“外國弄堂”“結緣”,也已有73個年頭。在淮海路出生后不久,步華全家便搬至新華路329弄40號。“記憶中,這幢洋房以前住的是一家英國人,后來分給海關工作人員居住。當時家裡有兩間房,我父母住樓下東南一間,外婆和我、弟弟、妹妹住隔壁那間。”說起童年時的經歷,步華仍歷歷在目。
跟隨著步阿姨,記者來到位於弄堂裡側的329弄40號。這幢洋房的主入口朝向東北,南側是圓拱結合敞廊的形態,屋面為四坡頂,副樓小巧精致,現入駐了一家建筑事務所。房子頂部的煙囪伸出屋面,使得立面錯落有致。門前還有幾棵棕櫚樹,走進院內,還有已經挂果的柚子樹,頗有南國風情。
“當時我們常常在院子裡捉迷藏,女孩子們還會玩過家家。當然,我們的游戲場地並不滿足於洋房后院,大家會把弄堂當作足球場,在裡面踢足球,一起踢球的伙伴裡,有一位姓周的女生同我比較要好,她就住在‘蛋糕房’,我常常去她家玩。”步阿姨所說的“蛋糕房”,就是329弄中的36號,這裡原為西班牙駐滬公使居住,佔地面積905平方米,建筑面積543平方米,是滬上罕見的二層磚木結構圓形建筑,由內外兩層承重磚柱組成圓形排架,因而被稱作“蛋糕房”,1999年被列為“上海市優秀歷史保護建筑”。
步阿姨回憶,“蛋糕房”裡,圓形平面的內圈為客廳,鋪白色大理石地面,中心有一噴水池,相對應的頂棚處有一玻璃吊燈﹔外圈空間則分割為起居室、餐廳、書房及輔助用房。“當時房子一樓有可以打乒乓球的桌案,我們幾個小伙伴就在那裡打球,快到吃晚飯時,我著急回去,圓形的‘蛋糕房’裡有很多扇玻璃門,我找不到出口,就像在迷宮裡一樣,很有趣。”
除去弄堂裡的房子,讓步華印象深刻的,還有弄堂口不遠處,沿街的新華路231號。這裡曾由榮漱仁家人居住,也是步華和許多“外國弄堂”鄰裡孩子們的童年“私塾”。“我在這裡上了四年課,后來才去了新華路小學。當時教課的老師還會給我們上樂理課,帶我們認識簡譜……”行至新華路231號,步阿姨指著曾經的教室舊址,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
“‘外國弄堂’越來越有腔調了,我要一直住在這裡。”
光陰流轉,隨著年紀漸長,步華曾經的鄰居玩伴們,有的因工作或結婚搬離了“外國弄堂”,有的出了國,有的則在年老后把房子租了出去。“外國弄堂”裡,又陸陸續續搬來了新的鄰居,步華和丈夫卻仍舊住在這裡,“沒有離開,曾經是因為舍不得,現在是因為‘色一’。”
步阿姨告訴記者,她20世紀60年代去了安徽,回到上海后,發現弄堂變得更熱鬧了,不僅新建了幾棟公房,還種了竹子、放置了假山石。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弄堂逐漸變得陳舊而雜亂。“也有過想要搬走的念頭,但因為喜歡新華路的氛圍,還是留在了這裡。”
2006年,“外國弄堂”內組建了“葫蘆緣議家社”自治組織,成員對優化弄堂自治管理作了不少努力。但隨著弄堂人口流動加劇、自治組織成員年紀漸長,自治力量越來越難以處理好弄堂復雜的管理問題。
2020年7月,在新華路街道牽頭下,有關職能部門、新華居委會、弄堂自治組織成員和第三方社會組織大魚營造,對弄堂內所有類型的住宅建筑進行了實地走訪調研。通過調研,新華路街道發現,“外國弄堂”主要存在弄堂外貌年久失修、停車矛盾日益突出、整體綠化雜亂無序等問題,但由於弄堂內有多種風格、用途的建筑,弄堂公共空間主體涉及老洋房獨棟業主、72家房客、企業、學校、物業單位等,缺乏一個能代表多方利益的自治組織。
為了能夠系統解決困境,新華路街道又組織了多場共創工作坊,將獨棟洋房居住者、樓組長、企業等群體代表齊聚一堂,群策群力。2020年12月22日,“外國弄堂”共治委員會正式成立。委員會集結了二十多位成員,分別代表不同的弄堂群體。
共治委員會成立后,弄堂改造有了“主心骨”,並發起了多場涉及改造的討論會,社區居民、企業單位、物業公司、設計師代表等20多位成員代表共同參與了改造方案的討論。通過共商、共議、共決的民主協商方式,把滿足居民“多元化”的需求作為小區“微更新”的著眼點,最終確定了“外國弄堂”公共環境改造和景觀提升設計方案。
改造后,“外國弄堂”路面上劃分了停車位,50余個停車位基本能夠滿足居民的需求,每個車位上還安裝了感應裝置,並將感應裝置與弄堂口顯示屏、門衛室監視器關聯,車輛亂停現象不復存在﹔弄堂內的垃圾房、保安亭也結合英式鄉村風格進行了改造,與新華路的氣質更為契合,為弄堂再添一景。
居民自治小組的綠化達人們,還在新華路街道的支持下,開辟了“馬爺爺的花園”“葫蘆花壇”等綠化微景觀,為弄堂居民提供了休憩、觀賞、議事等多功能結合的新空間。現在,“外國弄堂”不僅是居民們的心儀之所,也成聞名滬上的“網紅”打卡點。
“我們40號樓下的小花園,就是弄堂改造的成果。現在雖然是冬天,還有花在開,漂亮得不得了。‘外國弄堂’越來越有腔調了,我要一直住在這裡!”步阿姨說道。
(來源:上海長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