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30載高架路如何“年輕化”?上海內環“無感更新”
2024年12月16日,隨著橋面隔離墩、標志標線恢復交通原狀,由隧道股份城建設計集團設計、上海路橋承建的內環高架(滬太路—中山北二路)設施提升及功能完善工程主體結構施工如期完成。
此次完成改造的內環滬太路—中山北二路段,是內環高架繼四平路至政本路試驗段一期、中山北一路至周家嘴路段二期后的第三次“年輕化”升級,總長4.72公裡,含5條匝道,實施內容主要包括橋梁結構和附屬設施功能完善提升、智慧化升級改造及環境景觀優化等。
自2022年8月25日啟動一期工程,上海至此已完成共計三期10公裡的內環高架“年輕化”,不僅打造出城市交通更新的“樣板橋”,也為后續上海乃至全國高架道路的更新建設開辟了一條“創新路”。
煥新后的上海內環高架(滬太路—中山北二路)。隧道股份上海路橋供圖
比“灰姑娘”還難的施工環境
今年以來,經過上海內環高架北段的“老司機們”感覺變好了:路面平坦了,胎噪降低了,經過伸縮縫不“跳”了。
而對緊鄰這一路段的政本路350弄小區居民來說,這種變化則更加明顯。從住宅三樓以上望出去,高架防撞牆“長高了”,還換了“新外衣”,全新的聲屏障光潔亮麗,隔音效果也更好。更讓人驚喜的是,原本昏暗逼仄的高架橋下空間,被改造成明亮活潑的籃球場和兒童樂園,成了散步遛娃的好去處。
於1994年12月建成通車的內環高架是上海最早建設的城市快速高架環路,素有“中國高架第一環”之稱,承載了上海市民關於城市發展的共同記憶。經過30年高負荷運營,內環高架早早出現了“中年危機”:結構設施老化、安全隱患凸顯、運行壓力激增和智能化設施相對落后,影響著市民的出行體驗。
當年內環高架的設計施工參與者——隧道股份城建設計集團、上海路橋,再次接過了讓“高架第一環”煥新的任務。
“其實早在2013年,設計團隊就啟動了內環高架年輕化可行性研究,但直到2022年8月才開始在四平路至政本路段開展試驗性提升與改造工程,無論是技術沉澱,還是項目立項,都經歷了‘十年磨一劍’。” 隧道股份上海路橋總工程師蔣海裡介紹。
“煥新之難”難在內環高架作為上海交通“大動脈”,必須平衡施工改造和暢通交通之間的矛盾,而不能採取國外類似基礎設施更新時的“休克療法”。高架特殊的環境,留給施工騰挪的空間十分有限,日間可以佔用的橋面路幅隻有1.5米寬。此外,還必須控制施工作業產生的“光、塵、音、水”對沿線眾多居民區的影響。
交通管理部門給出的“作業窗口”近乎苛刻:需佔道施工的作業內容集中安排在深夜23時封閉交通后進行,周一至周四夜間高架半幅封閉施工,周五至周日夜間高架全幅封閉施工。蔣海裡形容:“這簡直比‘灰姑娘’還要難,不僅要夜出早歸,而且清晨連一隻鞋都不能留下。”
“精確到分”實現城市交通“無感更新”
如何破題?答案是機械化、裝配化、智能化和精細化。
內環高架主線現狀老舊防撞牆的整體拆除及更換,是“年輕化”改造工程成敗的關鍵。施工團隊採用“超高壓水射流”“帶防撞牆板梁整體拆裝”“預制節段防撞牆安裝”等一系列創新工法,每項工藝都經過嚴格試驗驗証,能夠精確掌握時間,且全流程每一道工序施工時間都可精確到半小時,確保每天准時還路於民,保証白天車輛正常通行,實現城市交通“無感更新”。
由於三期施工區間與共和新路立交交錯,南北高架轉內環高架的交通壓力更大,因此較二期夜間施工時間需縮短1個小時,工作量卻額外增加約30%。隧道股份項目團隊充分總結一期、二期工程的建設經驗,鎖定關鍵節點、倒排施工進度、細分工序責任,根據時段、場地、設備、人力等實際情況統籌進行施工籌劃,並通過數字孿生模擬施工現場平面布置,將每一道工序精確到“小時”,爭分奪秒完成更新建設。
施工團隊夜間爭分奪秒。隧道股份上海路橋供圖
在減少交通影響方面,項目團隊通過搶抓國慶假期節點、調整換梁施工方案等措施,有效避開國慶假日“一頭一尾”的交通出行高峰,在短短53小時內成功完成邊梁更換,將工程對交通的影響降到最低。
“繩鋸切割結合高壓水射流破除”新工法,在破除既有防撞牆的同時,能夠完整保留下橋梁翼緣位置的預埋鋼筋,不僅大大提升了新防撞牆與老橋結構的連接性能,而且避免了整體破除需植筋帶來的材料消耗,節省了項目造價。
針對混凝土水射流破除時的噪音與廢水收集難題,隧道股份上海路橋在三期工程中繼續優化工藝與廢水收集系統,改造設備並增設防護、降噪設施,設計制造廢水反濾淨化收集系統,改良后的設備噪音降低 10%。為解決蓋梁端及接縫處廢水滴漏問題,項目團隊在蓋梁和梁段接縫兩側各0.5米范圍內採用人工破除,並在原有集水裝置下方增設集水布袋,有效改善橋下通行與環保狀況,提升施工現場的環境友好。
“復雜條件下保証設計目標的精准落地需要極限化的精細管理,不僅包括對實施各流程的把控,也離不開與沿線企業和社區的溝通協調。”隧道股份城建設計集團黨委副書記陳燁介紹,在項目推進過程中,隧道股份聯合設計、施工、監理、街道等單位,成立“黨建聯盟”,齊心破解項目難題,共同推進項目建設。
數字賦能打造 高架“綠色秀帶”
“內環高架年輕化不是例行大修,還要實現功能提升,讓出行更安全、更舒適、更智慧。” 蔣海裡說。
內環線改造過程中,統籌兼顧了高架路景觀與周邊環境、建筑風貌的協調統一,突出綠色生態效應。橋面伸縮縫更換為新型降噪伸縮縫,不僅將車輛駛過噪音減半,且與傳統伸縮縫相比施工迅速,維修更換方便﹔路燈燈具也更換為高效節能的LED燈﹔工程對梁底、蓋梁、立柱結構外表面重新進行涂裝,實現對高架“換膚美顏”。橋梁健康監測設備、車輛動態稱重抓拍設備等數字化升級,則為高架的安全運行和智慧運維進一步賦能。
新的高架防撞牆採用結構裝飾一體化設計,外側設計了景觀花紋圖案,給單調的城市高架注入活力。外側涂有免維護飾面保護劑,圖案在雨水、灰塵及汽車尾氣的侵蝕下也可長時間維持原有效果。
高架道路兩側的綠植是司機們趕車路上的“小確幸”,但花盆槽並非原始設計,綠化養護時容易滲漏,經常被橋下司機“吐槽”。在內環高架“年輕化”三期工程中,隧道股份創新打造了智慧化的景觀綠化系統。在高架防撞牆頂部,設置景觀綠化安放槽和智慧灌溉系統,可根據環境溫濕度、土壤水分等數據自動為高架綠植澆灌,還可調整為定時噴灌、周期噴灌、手動噴灌等多種模式,由數據中心實施統一調度管理,便於實現后期精細化灌溉和養護管理。新的智慧灌溉系統不僅有效降低了綠化養護的人力成本,更實現了節水、降碳、護綠的“三重目標”,把內環高架打造成為數字化、智能化的城市“綠色秀帶”。
政本路高架橋下道班房變身健身場地。田泓攝
在橋上功能提升的同時,隧道股份還與楊浦區同步對橋下空間實施改造,在車水馬龍的喧鬧中,為市民辟出一方難得的公共空間。
內環高架浦西段總長約31公裡。在總結已完成煥新10公裡的經驗基礎上,上海未來將以每年4-5公裡的速度從北向南逐段推進“年輕化”改造,至2027年完成全線更新。屆時,上海這條交通“大動脈”將更加通暢、更加安全。
隧道股份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隧道股份城建設計集團科創促進中心主任王卓瑛介紹,我國有大量建於世紀之交的城市高架道路正逐漸進入整體更新階段。隧道股份依托旗下全國首個城市基礎設施更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踐行全生命周期理念,在多期項目中驗証了核心城區高架路實施低影響更新的可能性,打造了“安全可控、高效暢達、智慧服務、環境友好”的城市高架道路更新科創樣板工程,並形成了從設計評估、監控監測、工藝工法、設備平台、建筑材料、智慧運營到人才隊伍的全產業鏈,為上海和全國后續城市基礎設施更新改造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科創成功經驗和標准示范。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