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軌道上的長三角”何以越來越忙?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巨雲鵬
2024年12月07日09:0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長三角城市間的聯系正越來越緊密——在12月4日上海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上,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披露的一組數據非常直觀:長三角高鐵營業裡程已超7600公裡,較2018年的4150公裡增加超80%,幾近翻倍。

如果是經常在長三角地區往返的人,可能會對這個數據感到詫異。近兩年,從上海出發,不論到南京、杭州、合肥三個省會,還是到徐州、湖州、黃山等旅游城市,節假日的高鐵票幾乎都要“搶”。

高鐵網越織越密,為何有些車票仍一票難求?解析這個問題,或許可以從上海一條以虹橋高鐵站為起點的軌道交通線說起。

上海西部交通動脈向蘇浙皖延伸

“熱鬧的地鐵17號線”“地鐵裡座無虛席”“一整個被驚到,那麼多人?”

社交媒體上,不少網友都提到一個現象:上海軌道交通17號線的乘客變多了。

這條線路於2017年底開通,最東面一站是虹橋樞紐,最西面曾隻到東方綠舟站,而后又向西拓展,隨著今年11月30日延長到西岑站,與隔壁的江蘇吳江幾乎“一牆之隔”。

就在5年前,軌交17號線還是一條上海的“旅游專線”,乘客多是去朱家角古鎮或青浦其他鄉村游玩的﹔而如今,每天在這條線路上往返的“打工人”越來越多,“虹橋商務區”“蟠龍天地”“華為”……是乘客口中的高頻詞匯。

青浦區域內,繁忙起來的不止這一條軌交線。G50滬渝高速,每逢節假日車流如織﹔318國道上,打卡“最美國道”的車友絡繹不絕﹔崧澤高架路,上下班高峰期滿是亮起的車燈﹔上海市域鐵路示范區線,各個站點施工緊鑼密鼓﹔滬蘇湖鐵路,聯調聯試已經開展數月,路線開通就在眼前……

從地圖上看,上海西部的這些交通動脈,不論高鐵、城鐵、地鐵,還是高速、國道、高架,幾乎都在虹橋樞紐交織,又幾乎都向蘇浙皖三省延伸。

7月30日,恆張力放線車在上海虹橋站至上海鬆江站間進行接觸網導線架設施工。任英博攝

7月30日,恆張力放線車在上海虹橋站至上海鬆江站間進行接觸網導線架設施工。任英博攝

以上海和湖州為例,雖然距離不遠,但兩個城市之間通行,開車單程要兩個多小時,高鐵也要1小時50分鐘。全長163公裡的滬蘇湖高鐵年底具備通車運營條件,上海至湖州的通行時間將短至40分鐘左右﹔而連接虹橋機場和浦東機場的機場聯絡線今年也將投入運營,線路全長68.6公裡,最快也是單程40分鐘。

花上兩個“40分鐘”,就能從湖州市區抵達浦東機場,飛往世界各地。在長三角,隨著高鐵、城鐵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像湖州這樣與上海形成“一小時通勤圈”的城市正越來越多。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創……作為長三角龍頭城市,上海最有優勢、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功能,也在更快、更廣地向整個長三角輻射。

正如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主任,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發展改革委主任顧軍所說,“加快上海‘五個中心’建設,不斷強化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和開放樞紐門戶這‘四大功能’,既需要長三角腹地的有力支撐,也會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帶來強大賦能。”

把地鐵站開到研發機構門口

說回上海軌交17號線。它的“出圈”,與華為練秋湖研發中心的落地大有關系。

“我之前載過一個在華為工作的乘客,從西岑打車到浦東。”2023年在青浦採訪時,一名網約車司機曾津津樂道地和記者聊起他接過的這趟橫貫上海東西的“大單”。

彼時,華為位於青浦區金澤鎮的研發中心還是一個大工地﹔到了今年秋天,研發中心建成啟用,17號線也緊隨而來,把地鐵站建在了中心門口。未來,數萬名華為的科研人員都能從這個地鐵站出入,不必再花大價錢打車了。

上海軌道交通17號線西岑站。圖自“綠色青浦”公號

上海軌道交通17號線西岑站。圖自“綠色青浦”公號

一個與科研機構毗鄰的地鐵站,是對群眾出行的便利,更是對科技創新的重視。

緊抓科創,反映更直觀的,是長三角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的變化:從2018年的2.81%,上升到2023年的3.34%。以2018年長三角地區GDP總量超過21萬億元、2023年超過30萬億元計算,長三角在研發上投入“真金白銀”的數字增長頗為驚人。

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需要加大投入,更需要盤活機制。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屈煒說,“建立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聯合攻關合作機制,以跨區域‘揭榜挂帥’等項目布局和組織方式,推動面向產業創新的科研任務、資金、管理跨區域聯合、聯通和聯動,探索攻關實施路徑。”

屈煒介紹,2022年以來共組織實施項目43項,三省一市財政投入1.8億元,聯動社會投入共計11.5億元,“三省一市科技部門簽署《關於加強基礎研究合作的框架協議》,啟動建立長三角基礎研究聯合基金,長三角聯合攻關基礎研究申報指南正式發布,推動開展面向產業創新重要科學問題的長三角‘同題共答’。”

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GII)全球百強科技集群排名中,上海-蘇州集群名列第五﹔南京集群排在第九,首次躋身前十。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加速融合,帶來了顯著收獲:共建長三角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體系,聯合促進車聯網和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現在全國每生產10輛新能源汽車中,就有4輛來自長三角地區。

對科創引領產業發展的感受,長三角“后起之秀”安徽的體會可能最深。

“我們大力實施戰新產業集群發展工程,攜手滬蘇浙共建世界級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副主任、安徽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鐘嵐介紹,安徽新型顯示面板產能全國第二,人工智能產業鏈綜合評價全國第五,今年前10個月,全省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84.1%,汽車出口量居全國第一。

對標更高向更多領域突破超越

長三角經濟活動的活躍、經濟密度的提升,自然帶來人口流動的增長。

小范圍看,上海“大虹橋”——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2024年前三季度的稅收收入、進出口額、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固定資產投資等主要經濟指標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從中穿過的軌交17號線,自然愈發忙碌。

大范圍看,長三角三省一市經濟總量從2018年佔全國比重23.9%提升到2023年的24.4%,今年前三季度增速達5.4%,高於全國0.6個百分點。長三角“萬億城市”從2018年的6個增加到9個,佔全國比重超1/3。串聯長三角的高鐵線路會有搶票難,也不奇怪。

向未來展望,與其他世界級城市群相比,長三角仍有很多領域需要突破和超越。

“物流是國民經濟的‘經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是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的重要舉措。”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常務副主任、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張忠偉說,長三角的物流成本相比全國是低的,但對標國際先行地區仍然比較高,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運行效率仍有較大空間。他舉例說,三省一市海關推動“聯動接卸”模式,長三角三省11個港口與上海洋山港“視同一港”,實現進出口貨物“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每個進口和出口集裝箱可分別降低物流成本200元和400元。

“2024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制造業民企500強、服務業民企100強、民企研發投入、民企發明專利,這‘五大榜單’浙江上榜數均列全國第一。”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副主任、浙江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駱方豪說,浙江強制性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縮減至27項,數量全國最少,“民營經濟32條”深化落地,嚴格落實“3個70%”“七個不准”等創新舉措。在這些“鬆綁”舉措促進下,浙江民營經濟發展愈顯勃勃生機。

江蘇是制造業大省,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副主任、江蘇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凌鳴說,江蘇深入落實長三角制造業協同發展規劃,實施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專項行動,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納米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智能電網處於全國領先水平,鼓勵各設區市積極探索“一地一經驗”,首批15家省級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穩步推進。

地處東南,面向世界,構筑活躍強勁增長極,是長三角的職責使命所系。隨著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舉措加快落地、一體化和高質量發展成效不斷涌現,這裡,將會有越來越繁忙的城市軌交、越來越密集的高鐵線路,讓長三角區域發展更具動力、更有活力。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責編:馬作鵬、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