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七日談︱我們為什麼要評選“最美廁所”?

廁所,常被看作一個難登大雅之堂的話題。上周,上海公布的一份獲獎名單,卻將評獎對象對准了廁所。在2024年尋找上海“最美廁所”評選中,上海公開選出30家“最美廁所”和10家“特色廁所”。
媒體相關報道。
為什麼要評選“最美廁所”?
廁所,是觀察城市的一扇窗口。公共廁所建得好不好、數量夠不夠、位置方不方便、打理得干不干淨,都直接影響人們的體驗感,決定人們對城市的印象。在2024年尋找上海“最美廁所”的名單中,有的設計與周邊環境相得益彰,有的設施體現人性關懷,有的氛圍突出藝術氣息。這些有顏值、有溫度、有特色的“最美廁所”,博得了不少市民與游客的好感。不只是上海,眼下,越來越多的城市日益重視廁所建設,各式各樣的特色公廁相繼涌現。廁所,已經成為人們觀察、感受一座城市規劃、建設與治理的窗口,是城市的一張名片。
廁所建設,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作為人們的日常所需,廁所建設向來是城市工作中的大事。公共廁所往往因需而設,有公廁的地方往往意味著較大的人流客流,相應也就意味著較強的商業價值。同樣一塊地,是多租出去一間店鋪,還是用來建設廁所?廁所規劃與建設,反映著地方政府的政績觀。
廁所管理,考驗著城市的治理水平。從“廁所革命”到“最美廁所”,公共場所上廁所已不再是難事,廁所外觀也越來越精致。外在好了,裡子如何?規劃建設好了,后續的維護和運營如何?有城市為每座公廁設立了廁所長,由街道干部擔任﹔有城市將智慧系統引入廁所,市民在手機上就可查看附近公廁的位置、使用情況……廁所的管理與服務,折射出城市的治理水平,也彰顯著城市的溫度。
對最美廁所的評選,更反映出一座城市的開放心態。語言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們對一件事的態度——“更衣”“出恭”“如廁”,古人用諸多文雅的詞匯來指代上廁所。現代社會,家長教育孩子“吃飯不提上廁所”﹔公共場合,大家會用“方便一下”“去洗手間”,以示對周圍人的尊重。垃圾站、公共廁所,對待這些傳統觀念中“藏污納垢”場所的態度,恰恰反映著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評選“最美廁所”,傳遞的是一項信號,是對重視廁所建設的相關方的一種激勵,是把人民所需放上“台面”的一種底氣。
歸根結底,小廁所背后是大文明、大民生。回顧上周,“人民城市”在上海成為高頻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城市工作重要論述理論研討會在滬舉行,圍繞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推進城市高質量發展,相關專家學者展開了一天的熱議。年底將至,上周,上海多個為民辦實事項目公布建設成果——“打造100個兒童友好城市閱讀新空間”項目,公開了全新升級的全市兒童友好閱讀新空間服務地圖﹔“新建30家社區護理中心”項目,同樣公布了全市84家社區護理中心名單……今年上海實施的10方面34項為民辦實事項目,目前已全部提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為民辦實事項目滿意度調查問卷也已上線,面向全體市民征求意見。
期待未來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最美廁所”“最美垃圾站”,回應和滿足人民群眾具體而微的現實需要和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人民城市的要義,正體現在這點點滴滴之中。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