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超百家養老機構推入住體驗 老人感受如何?

上海超過百家養老機構推出入住體驗優惠活動
試住養老院后,老人們的真實感受如何
“我原來覺得居家養老最自由,但這次試住體驗改變了我對養老院的固有偏見。”
“女兒最初是反對我住進養老院的,擔心別人說她不孝,但看到我住得挺舒心,也慢慢轉變了觀念。”
今年10月全國第15個“敬老月”期間,上海超過百家養老機構推出入住體驗優惠活動,通過採用短住優惠甚至免費體驗、入住減免、服務項目折扣等方式推出多種套餐,讓老人們體驗了一把養老院的生活。
這些老人試住下來的感受如何、后續有沒有簽約?記者日前採訪了普陀、楊浦、長寧等區多家養老機構以及試住老人。
看見護理的“專業性”
“在家養老雖然自由一些,但畢竟不如養老院裡護理人員來得專業。”短暫的試住體驗,讓不少老人看見養老院的“專業性”。
78歲的老人倪成兵,退休前是遠洋捕撈加工船上的一名海員。在大洋上漂泊半生,他早已習慣了獨居生活。子女各自成家、老伴去世后,他仍一絲不苟地每日買菜做飯、洗衣疊被,將獨居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直到今年,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打亂了他的節奏。手術后,由於腿根處的傷口尚未愈合,他需要長期臥床。
10月31日,他經人介紹,住進了位於普陀區的城怡養護院。他選擇的是2人間,試住價格是298元/天。這是倪成兵人生中第一次失去自理能力,與20多年來形成的生活模式“脫軌”,讓他變得有些敏感。
他暗暗觀察,當看到護理員總是和聲細語、微笑服務不同程度的失能老人時,懸著的心放了下來。“養老院就像幼兒園,護理員對待老人就像對待‘老小孩’。”被尊重、被愛護的感受打消了他的疑慮,也讓他的生活暫時駛入了另一條軌道。
“每天早上5點,夜班的護理員查房后下班﹔6點,早班的護理員查房后給老人擦身、洗臉、換衣,並清潔、消毒房間﹔6點50分開飯,護理員將早餐送進房間,並視需要為老人喂飯。”倪成兵說,在家裡什麼都得自己做,有時候累了就不會那麼講究,甚至有點邋遢﹔而在養老院,護理員的護理規律而專業,讓他每天都干淨清爽,沒有“老年味”。入住不久,他就開玩笑說:“本來我是一個勤快的人,現在成了貪圖享受的人,反差太大了。”
嚴謹的服務流程之外,機構提供的醫療服務也讓倪成兵印象深刻。養老院內設醫療機構,有內科、全科、中醫科、康復科4個科室,配備專職醫生、護士和康復師,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醫療服務。
手術后,他的兩側腿根處留下了傷口。由於傷口位置極易感染,需要頻繁檢查並換藥。每次他的傷口出血,護理員和醫護人員會隨時出現,幫他清理傷口並換藥,有時甚至一天換三次藥。讓老人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半夜他的傷口出血,凌晨4點值班的護理員喊來醫護人員幫他換藥。
倪成兵說,雖然暫時不打算簽約長住,但這次試住讓他對養老院的認識發生了極大改觀。“等到再老一些,我願意回到這裡享受人生。”
像是來到了“大家庭”
陳秀清今年90歲,戴一副眼鏡,穿著得體、氣質淡雅。她智能手機用得絲滑,是個很獨立的老太太。
“我居家養老完全沒有問題,可是一個人住終究不方便呀。”陳秀清的老伴幾年前過世,子女不在身邊。目前她身體總體健康,但也開始為進一步的養老做打算。這一年,陳秀清考察了滬上好多家養老院,總覺得差了點什麼。最后,她選擇到家附近的延吉街道養老院試住一段時間。
這家位於控江路600號的養老院與居民區毗鄰,綠樹掩映,花園裡的涼亭是院內老人們休閑晒太陽的好去處。院裡共有209張養老床位,目前入住率幾乎100%。
10月28日,陳秀清開始試住養老院。她觀察得很仔細,“我會看護工是怎麼照顧老人吃藥、怎麼幫老人換尿布的。他們手勢專業、動作嫻熟,時間掐得也准”。
在她所考察的養老院裡,延吉街道養老院不是最新、最大的,裝修設施也有點老舊,但她覺得這裡的特色是“溫馨”。養老院的老上海腔調很濃,每個樓層都有老上海元素,老人們見之有一種家的味道。最讓陳秀清放心的,是這裡老人的狀態。“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像到了一個‘大家庭’。你看,這裡的老人精氣神都不錯,能看出他們的幸福指數挺高的。”住了沒幾天,陳秀清和這裡的老人已打得火熱。
97歲的朱珠珠入住一年,“在家可能一個月洗一次澡,在這裡想洗澡就能洗,不用擔心打滑摔倒。在家吃飯單一得很,中午燒好飯,吃一半留一半,晚上熱一熱再吃。你到了這裡每天都會換花頭,中飯兩葷兩素、晚餐一葷兩素,都不重樣,在家可吃不到這麼豐富。”
96歲的王素蘭在這裡住了8年,性格開朗。“老姐妹住在一起開心,我在家裡是不動的,但在這裡也扭起了秧歌。老了,皮厚得不得了,哈哈哈。”
95歲的潘文玉剛到這家養老院時,患有腦梗,血壓一度飆到260,腦子也不好使,總是記不住東西,親屬來看她塞給她錢,她順手放在凳子坐墊下,但轉眼就忘記了。王素蘭看見了提醒她:“這是不是你的錢?可要放好啊!”潘文玉擺擺手:“這錢不是我的呀!”“難道是我的嗎?”王素蘭撇撇嘴。
這樣健忘的潘文玉在護理員的精心護理下,狀態一天天好起來,血壓降下來了,記憶力也提升了。“我腦子現在可清爽了,從吃到穿,樣樣好,不會再有忘記鈔票放在哪裡的事發生了。”潘文玉笑道。
三個“95后”老人在養老院裡過得有滋有味,常常結伴鍛煉身體,互相提醒、互相關心,陳秀清看到她們有說有笑,覺得自己的選擇沒有錯。
“我感到這裡很有人情味,從院長到護工都沒有架子,遠遠看到我就招手,熱情打招呼。”陳秀清對養老院的氛圍很滿意,相比高大上的養老設備,她更在意的是人,“我發現這裡老人的手指甲剪得都很干淨,院方巡查的時候,對臥床很久的老人,會把被子掀開,聞聞有沒有味道,看到這些,我就放心了。”陳秀清告訴記者,她已經和延吉街道養老院簽好了合同,等家裡收拾好,就正式搬進來住。
固有觀念發生了轉變
試住養老院,讓一些老人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觀念轉變。
8月12日,79歲的老人韋銀娣住進養老院。住進養老院前,獨居在家的她總認為“自己能行”。退休后,她每日買菜做飯、出門鍛煉,甚至有時約起幾位“老姐妹”到市郊和周邊短途旅行。
雖然不願承認,她還是意識到自己的身體正慢慢不復從前,比如開始受到一些慢性呼吸病的侵擾。兩年前,一次意外的呼吸困難給她的生活敲響了警鐘。當時,她白天已有輕度不適,但沒在意,想不到晚上發展成呼吸困難,“喘不上氣,難受得不行”。幸運的是,她及時撥通了女兒的電話,當晚被送入急診病房。
這場意外,讓老人“自己能行”的堅持慢慢鬆動。老人隻有一個獨生女兒,已成家,工作又忙,無法24小時陪在老人身邊。自己的健康情況,成了女兒最大的擔憂。母女間坦誠地交流過后,老人同意試住養老院。在老人看來,自己身體依舊“能行”,但養老院有護理員24小時陪護,更能“讓子女安心”。
“我兒子最初反對我住養老院,是我自己堅持要來的。”王素蘭曾經有過照顧兩位老人的經歷,深知個中甘苦,“我跟孩子們說,不是你們不孝順,是我自己要住養老院,我不想太麻煩你們”。住了一段時間后,兒子來探口風,“媽媽如果后悔,我們就接你回家”。王素蘭不為所動,養老院的精心護理讓她感到鬆弛,沒有對兒女的“內疚感”。“我習慣這裡的生活了,不走了。”即便逢年過節,她也就是跟著兒子一家一起出去吃頓年夜飯。
在部分老人的觀念裡多少有一道坎:“住養老院”意味著“子女不孝”,由子女來照護父母,更貼心周全。然而,隨著社會養老服務不斷提升質量和標准,專門機構能為老人提供更專業、更高水平的養老服務。在許多方面,專職護理員的照護水平遠超子女“兼職”護理員。
住養老院,也不意味著子女不再關心、愛護老人。韋銀娣說,試住養老院后發現,自己只是更換到了生活質量更高的住所。女兒仍每周末會來探望。
為了讓子女放心養老院裡的父母,不少養老院運用科技來拉近他們的距離。城怡養護院是一家智慧養老院,房間內安裝了緊急呼叫、監測預警、跌倒報警等系列智能設備,並將數據共享給老人的子女。比如,每張老人的床下,都有一條睡眠監測帶,實時監控老人的睡眠情況。“女兒雖然不能24小時陪在身邊,但點開手機就能看到我的實時數據。”韋銀娣說,“老人安心,子女放心。”
記者了解到,絕大多數子女不會主動告訴老人住進養老院的具體花銷。試住養老院時,許多老人不舍得給自己花錢,不願住進養老院。但子女總對他們說:你隻管享受,費用的事你不要考慮。
這也讓部分老人觀念轉變:住養老院不意味著“子女不孝”,而更意味著“子女盡心”。試住滿30天后,韋銀娣覺得在養老院住得放心、兒女安心,就與機構簽訂了為期一年的長住合同。
老人最在意醫護水平
“我是比較挑剔的,要選安靜一點的養老院,不能太吵。”87歲的王麗啼此前看了很多家養老院,總不太滿意,最后選中了楊浦區和禾和養老院,試住了2周。
“這裡環境很好,還有一個小花園,我挺滿意。”王麗啼選擇的是二樓的一個單間,價格是每月1萬元出頭。養老院離她兒子家也近,“我有兩個兒子,都退休了,他們離得近,也方便來探望”。
王麗啼喜靜,但也喜歡人多的鬧猛,“一個人住畢竟悶了點”。和禾和養老院副院長楊慶娣夸她是一位很熱心的老人,喜歡交朋友,也樂意助人,手機玩得特別溜,會幫其他老人下單採購東西。“下個月我就正式入住了,這裡真不錯。”王麗啼對即將到來的新生活感到興奮。
選擇養老院,試住老人最在意的是什麼?記者採訪一圈后發現,醫護水平是老人比較在意的元素。大多數老人因為在家得不到專業的護理而產生“剛需”,而養老院提供了相對方便的就醫和康復條件。
楊慶娣說,和禾和的特色就是醫養結合,內設康復、檢驗、中醫、全科等科室,和附近的長海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設立了綠色通道。“老人平日吃藥、輸液,不用去醫院排隊了,我們有代配藥等服務,每個禮拜我們會請一位老中醫來為大家把脈,給老人做健康調理。”
“對於每一位老人,我們都有一個具體的康復治療方案。”延吉街道養老院院長章惠德說,院裡配備有專業的護理人才,能夠為不同老人提供精細化的照護服務。養老院年紀最大的是103歲的老太太、102歲的老先生,“有位老人剛送進來時,身體很僵硬,隻能臥在床上,家屬都不抱希望了。但沒想到,老人在我們這裡住了五六年,家屬每次來探望都說,老人身上干干淨淨,沒有什麼味”。
除了就醫條件,老人在意的是護理員的護理水平。王素蘭講起一件事:“今年3月底,板凳往前一沖,我一不小心摔出去了,扭到了腿。護工把我送到醫院治療,看到我打著石膏,她不停地問我疼不疼,哭得比我還凶,比我兒子還急。其實是我自己闖的禍,我很內疚。護工和我們沒有血緣關系,但難得他們這麼細心照顧我們,剪指甲、洗腳、把尿、更衣,真是無微不至。”
記者發現,通常護理水平高的養老院,老人們都愛美。延吉街道養老院幾位90后老人都很注重穿衣打扮。92歲的俞金娣頭發雪白,但燙了個細碎小卷,她戴珍珠耳環,一條玫瑰色絲巾系得考究,手上紅色戒指亮閃閃的,記者夸她時髦,她笑呵呵地說:“現在戴的是假的,真的給女兒了,但我也要美一下,老來俏嘛。”
一個好的養老院,是會口口相傳的。“先是我的愛人住進養老院,他就不肯出來了,然后是我進了這家養老院,現在我女兒、我的鄰居也住進來了。”俞金娣說。
目前,上海超百家養老院正集中開展試住服務。上海城怡養護院院長張振韻說,更靈活的試住服務,一方面滿足了老人剛需。“老人需要長期不間斷的照護,但難免會遇到短暫的空窗時期,養老院的短期試住,為這部分群體解決了剛需難題。”
另一方面,試住服務讓對養老院不了解的老人親身體驗、真切認識養老院的服務。從今年重陽節以來,城怡養護院試住的15位老人均認可機構服務,已全部簽訂了長住合同。“試住活動有效對接了機構供給與老人需求,今后我們還會繼續開展。”張振韻說。(記者 王海燕 肖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