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七日談︱走近科學大咖,我們聽到了什麼
上周的上海,“科學”的濃度很高。
10月23日,上海市科技大會暨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舉行,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首席科學家吳光輝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丁健院士獲頒上海市科技功臣獎。
10月25日至27日,2024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臨港舉行。來自全球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00位科學家與會,包括1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50余位海外頂尖科學家、40余位中國兩院院士及資深科學家,以及約100位中外優秀青年科學家。
解放日報相關報道。
頂科協獎得主、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教授杰瑞米•內森斯感慨,“上海的空氣中振動著科技的能量”。大會的接連舉行,大咖的陸續到來,讓媒體也得以有機會與中外頂尖科學家面對面,了解他們走上科學之路的故事。
有在夢想路上的堅持。自1978年被南京航空學院錄取以來,吳光輝在飛機研發這條路上一走就是幾十年,直至成為C919大型客機系列總設計師,並帶領團隊實現了中國人的“大飛機夢”。
有被奇妙世界的吸引。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塞爾日·阿羅什,把科學研究看作某種探索類游戲,“玩得很開心”的同時,以“突破性的試驗方法使得測量和操縱單個量子系統成為可能”,並因此獲得諾貝爾獎。
有持續不斷對邊界的探索。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邁克爾·萊維特,在B站發視頻,喜歡看《三體》,還愛用淘寶、微信。這個在生物技術領域絕對的科學大咖,像一個“7歲的孩子”般活躍。
還有在科學研究上的“接力”。因為對石墨烯的發現和深入研究,安德烈·蓋姆獲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在談到這個發現時,蓋姆說,科學不是魔法,需要用時間去創造奇跡。此次的上海市自然科學一等獎項目——華東理工大學物理學院方海平教授團隊的成果“杯子淡化海水”,正是採用特殊的氧化石墨烯膜實現了這一“奇跡”。
從這些科學家的經歷不難看出,做科研的“初心”似乎沒有標准答案,既可以是遠大的追求與夢想,也可以是個人的愛好與興趣﹔做科研的道路也不只是艱辛常伴,有許多堅守和付出,也有很多快樂與收獲﹔更重要的是,即便已經拿到國際、國內頂尖大獎,也不意味著到此為止了,很多科學家仍然在自己的事業和生活中以積極、開放的心態,繼續去體驗、經歷、探索。
有什麼是這些從不同國家、以不同方式走上科學之路的人所共同推崇的呢?好奇心、興趣、開放的心態、不懼怕犯錯、有耐心……採訪報道中的這些高頻詞,也勾勒出科學家們能夠取得成就的一些原因。
對於有志於從事科學事業的年輕人來說,這些故事無疑是莫大的激勵和啟發——科研的成功之路不止一種,“我的模式說不定也能創造傳奇呢?”
對於希望營造創新氛圍的社會來說,卻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讓孩子從小就保持強烈的好奇心,保持對世界的興趣,同時不懼怕犯錯呢?這對教育者、家長和社會來說,是需要經常思考,身體力行的。
大會落下帷幕,科學家們從上海飛往全球,但他們相聚期間的思考與故事會被長時間的談起,給更多人帶來啟發。
(來源: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