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端口前移 滬"商圈診室"為上班族筑起心靈港灣
“商圈診室”為上班族筑起心靈港灣
長寧區精神衛生中心將端口前移,持續擴大心理服務半徑
走進遠東國際大廈,一樓角落有著能讓人放鬆心情的一隅。周五下午,鄭女士用了整整一小時“滿血復活”,這一次咨詢治療,讓她對如何與面臨升學的孩子溝通有了新想法。
在職人群長期以來在健康管理中稍顯“弱勢”。2021年5月,為了給在職人群筑起一座心靈港灣,長寧區精神衛生中心將第二門診部選址在天山路商圈,同時冠名“華東師范大學附屬心理咨詢中心”,真正在院牆之外將心理服務端口前移。
“有時候,踏進‘600號’還是需要一些勇氣的,但如果在熟悉的生活圈內就能有人‘拉一把’,對我們是莫大的幫助。”鄭女士坦言,如果有更可及的專業精神衛生醫師,許多情緒的小疙瘩就不會成為心結。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主題是倡導全社會共建心理健康體系,共治心理健康問題,提高公眾心理健康素養。如今在上海,“1+16”的市區聯動精神衛生醫療聯合體建設逐步夯實,長寧區精衛中心便是在分級診療適應差異化發展需要、功能錯位互補上探索這座城市的精神健康網。
讓鄭女士逐漸敞開心扉的,是一次次的親身體驗:這裡沒有“患者”,隻有“來訪者”﹔不叫號、全預約、嚴格保証就診時長﹔沙發、綠植搭建的溝通區軟化了緊繃的情緒,讓私密性在細節中展現。 下轉 7版(上接第1版)“近年來大眾對心理健康的需求和知曉度變高,但不少人對精神衛生機構仍有誤解。正因如此,商圈樓宇的可及性、便利性好,雙方都有足夠空間、時間進行情緒表達,市民接受度更高。”精神科心理治療師顧俊杰說。
像鄭女士這樣因失眠焦慮表征困擾前來的市民不在少數。除此之外,初發的阿爾茨海默病患、青春期孩子等也是咨詢服務的對象。精神科副主任醫師張靜潔告訴記者,近年來,上海市通過同質化質量管理,構建三級網絡防治體系,通過分級診療、雙向轉診優化醫療資源,為居民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在第二門診部,有從社區‘1+1+1’平台轉診而來的家庭醫生簽約居民,也有通過家、校、醫合作推薦前來咨詢就診的學生。打破‘精神衛生中心就是看精神病的’理念,將心理健康普及給更廣群體。”
自2021年開設以來,門診部接待量逐年攀升,最近的周六上午,張靜潔幾乎都能約滿4位來訪者。“今年單月接待量最高峰達98人次。”據統計,2023年較之前整體增長80%至85%,今年9月同比增長50%,家庭治療、團體治療等活動也逐步開展,滿足不同患者的需求。院長沈頡說,“我們將持續擴大心理服務半徑,助力人群提高心理健康意識,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記者 黃楊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