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師聯動”下,50多支專業團隊走進田間地頭做方案,其中還有“洋面孔”
滬派江南15個試點明年全面開工
計劃三年時間完成第一輪試點建設,形成一批特色村落風貌保護傳承示范樣本
■金山楓涇鎮新元村保留著上海最完整的棋盤狀水系,將利用圩田水網打造濕地鏈渠,形成“田·水·房”交織環繞的水鄉場景
■青浦金澤鎮西岑單元棲息著完整的螢火虫群落,將打造趣味生動的戶外課堂和親子研學基地
■崇明新村鄉新樂單元以江海桑田為空間基地,將以“稻”為主題,設計“探尋一粒米的故事”系列稻米文化活動
■金山亭林鎮將結合“字在亭林”這一歷史底蘊打造相關文旅產業
■寶山月浦鎮月獅單元將以傳統養生十二時辰及時令習俗為靈感,打造“一月一景致,一景一主題”民俗活動體驗
最近,上海幾個名不見經傳的鄉村火了。坐落在上海古海岸線岡身線附近的金山楓涇鎮新元村,保留了水圍村、村包田的傳統江南農業生產風貌,村裡的老人們沒想到,生活了一輩子的平凡村庄會是一方珍貴的活標本。同樣靠近岡身線的嘉定外岡鎮葛隆村,位置稍稍北挪了些,風貌大不相同:河網是曲折的,運輸鹽、鐵的鹽鐵塘穿村而過,造就了歷史上商鋪雲集的“古外灘”。
今年3月,上海發布《上海市特色村落風貌保護傳承專項規劃》,首提“滬派江南”概念。日前,記者從滬派江南營造試點“三師聯創”設計方案咨詢會上獲悉,滬派江南已經轉段,在階段性設計成果基礎上,首批15個試點單元明年全面開工建設,計劃到2027年底完成第一輪試點建設,形成20個左右特色村落風貌保護傳承示范樣本。
以新元村、葛隆村為代表,許多不為人知的江南特色風貌陸續被甄別出來,它們將通過市、區、村鎮和規劃師、建筑師和景觀師“三師”之手,挖掘好、保護好、發展好,變身滬派江南山水畫卷。
什麼是滬派江南
滬派江南是什麼?人們腦海中閃現的或許是粉牆黛瓦、小橋流水,又或許是成片闊野、現代化機械作業,但這些都不能完整描摹出上海鄉村風貌。
真正走進鄉野,你會明白,上海在江南水鄉、現代都市的底色上,還添了一份江海激蕩。這份千年激蕩,在郊野的空間肌理上留下彌足珍貴的歷史印跡、江河湖海碰撞后的滬派足跡,進而衍生出沙滧鱗田、絞圈房子、宅溝大院這些獨一無二的身份標簽。
“滬派江南是上海這一方水土在過去6500年的亙古時空裡,穿越古崗身線、古外灘的歷史回響,是江水與潮水彼退我長、滄海變桑田的大地之歌,是先民們生動演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是上海最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和最稀缺的戰略人文資源。”上海市規劃資源局局長張玉鑫說,滬派江南試點營造關系著中國式現代化大都市鄉村振興的路徑探索,既關乎歷史文化保護,也關乎生態文明建設,更關乎上海城市高質量發展和人民高品質生活。
隻有挖掘出上海鄉村的真正特色,才能更好賦能鄉村發展與振興。保護利用好鄉村原生的風貌、原有的肌理和一些原住民的生活場景,第一步就是要真正認知鄉村。
今年,上海聚焦藍綠空間基底,打破以往城市建設的固有思維,在保留上海鄉村自然基因的前提下,在理解上海鄉村神韻的基礎上,開展試點單元規劃設計。和過去的鄉村規劃相比,滬派江南單元試點打破了已有城市化的規則和束縛,避免過度設計,用江南流水的方式展現岡身線兩側滄海變桑田的歷史變遷,描繪了“桑基魚塘”般的滬派江南詩意畫卷。
試點試什麼
今年,上海提出“六域、八脈、十二意象”的鄉村風貌空間格局,劃定了148個鄉村風貌單元,篩選出196個重點風貌村,遴選出20個典型風貌單元。
50多支專業團隊走進上海的田間地頭,花了3個多月時間,為浦東大團趙橋和川沙純新、寶山月浦月獅、閔行浦江正義、嘉定外岡葛隆和徐行伏虎、金山楓涇新元和亭林鬆隱、鬆江佘山天馬山、青浦金澤西岑和白鶴曙光、奉賢庄行潘墊和南橋江海、崇明新村新樂和中興富圩等15個試點單元量身定做方案。
以新元村為核心的新元風貌單元,是率先啟動試點的首發項目。這裡保留著上海最完整的棋盤狀水系,設計師們決定採用低影響干預,針對“田·水·村”空間肌理特征,利用圩田水網打造了濕地鏈渠。又基於洲島濕地打造了田園風貌,同時通過植物景觀肌理展現了最純粹的鄉村風貌,體現了稻作文化。村落改造延續了歷史建筑風貌特征,形成了“田·水·房”交織環繞的水鄉場景。同時村落改造又加入了“社交友好型”數字游民社區,讓村民可以體驗共享菜園等鄉村活動,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結合。
青浦區金澤鎮西岑單元,棲息著完整的螢火虫群落。獨具特色的“湖蕩島田”空間肌理特征,給了設計師們“水生萬物”的設計靈感。他們利用千年圩田、水鄉肌理的空間特征,結合自然科普、戶外拓展、健康美食等主題,將農業、研學教育、休閑旅游融合發展。通過設計青少年素質培養與研學課程體系和水主題特色自然教育項目,打造趣味生動的戶外課堂和親子研學基地。
崇明區新村鄉新樂單元是以江海桑田為空間基地,農場聚集、阡陌縱橫。設計師們充分挖掘“稻米”文化,以“稻”為主題,在一、二、三產融合上積極探索、創新,做足“稻”文章。新村新樂單元設計了以“濱江農園”為主題的生態田園綜合體,以“鹽沼濕地園”為主題的沉浸式江灘生態體驗園。以“遇稻學堂”為主題,設計了“探尋一粒米的故事”系列稻米文化活動。
在金山亭林鎮做滬派江南田野調查時,專業團隊還發現了亭林的一個新的文脈層次——“滬”的繁體字“滬”源自亭林。團隊成員中國美術學院設計總院鄉村振興研究中心副主任、第一設計院副院長方春輝解釋說,“滬”字展現出上海先民生態、生活、生產的高度融合,去掉偏旁部首,則為“扈”。南朝文字訓詁學家顧野王在其所著《輿地志》中對“扈”字做了注解,意為一種海洋捕魚工具。據考証,顧野王闡釋“扈”字之地,就是亭林。未來,團隊將結合“字在亭林”這一歷史底蘊打造相關文旅產業。
寶山月浦鎮月獅單元以傳統養生十二時辰及時令習俗為靈感,對應一年十二個月設計了“月羅十二景”,打造“一月一景致,一景一主題”的民俗活動體驗系列。
“越走近鄉村,越敬畏鄉村。”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鄉村分院院長陳琳說,許多調研團隊深入上海鄉村,挖掘出豐富的郊野空間特色,那些散落在民間的歷史、口口相傳的習俗、自然棲息的珍稀物種紛紛被收集歸納。
“三師聯創”創什麼
各具特色的滬派江南試點,背后有一個嶄新的推動機制——“三師聯創”,即規劃師、建筑師和景觀師。
上海市規劃資源局鄉村規劃處處長顧守柏告訴記者,以往規劃管規劃,建筑管建筑,景觀歸景觀,很難總體把握風貌,建立“三師聯創”工作機制,是為了為每個“滬派江南”風貌試點單元同時選聘具有鄉村實踐經驗的規劃師、景觀師、建筑師團隊,互相查漏補缺,使得技術服務更加全面。
“三師聯創”是一個開放平台,不同國別、不同地域、不同專業的智慧能夠在此匯聚交融。記者看到,參與首批15個試點的近50家專業團隊中,不乏來自美國、德國、澳大利亞、日本的頂尖團隊。越來越多“洋面孔”出現在上海的田間地頭,給鄉村帶來不一樣的國際視角。
在浦東純新村,日本建筑師發現一處河道的駁岸過度美化、人工痕跡較重,提出應該尊重自然野趣,保留田園風光和原始的生活痕跡。Lee Parks是新元村調研團隊的景觀規劃師,他所在的AECOM是參與上海眾多城市地標項目的全球頂尖基礎設施服務商,如今接起了地氣。來自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專家,走進崇明中興富圩村,調研人鳥共生的宅溝院落、阡陌交錯的圩墾田野。
更關鍵的在於,在“三師聯創”平台還會引入更多文創、文旅體娛商展服農等各類共創主體,深挖“文化+”激活鄉村產業新動能,集中力量推動重點產業項目、重大平台落地,打造具有集成度、顯示度的功能空間,打造上海鄉村文旅產業經濟的新賽道。
聚焦特色風貌,不是簡單地保留保護、拷貝不走樣,而是要突出原真性和在地性,強調文脈、鄉土、肌理,因地制宜、因域施策、活色生香﹔不是盲目抄襲,簡單地套用“現代化”的符號﹔更不能以大馬路、大廣場、大草坪、大曲線的“符號化”表達使得鄉野地區千篇一律、千村一面,而是旨在形成以“滬派江南”為新IP的鄉村活動場景和生活范式。
記者從市規劃資源局獲悉,今年12月底前,15個試點單元中具備開工條件的節點項目將率先啟動實施。預計至2027年底,完成試點行動,初步構建滬派江南特色村落風貌格局﹔至2035年規劃期末,完成196個特色村落保護傳承發展工作,形成獨具特色的滬派江南水鄉空間肌理和景觀風貌格局。(記者 戚穎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