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丨從“搶夜校”到“文化+”,公共文化擦亮人民城市底色
“上海踐行人民城市理念這五年”系列觀察⑧
觀演出、逛展覽、聽講座、看比賽,去藝術夜校“充電”,走進身邊的“詩和遠方”……這是上海這座人民城市的生活底色。
上海的城市文化建設,朝著人民城市的方向全力推進。從中心城區到五個新城,從生活日常到節假歡慶,上海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文化需求,全方位營造城市人文氣息,國際文化大都市的吸引力日益提升。這其中,以互通互融、共建共享為顯著特征的公共文化,更成為人民城市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
上海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推進城市文化建設。資料圖片
文化,涵養城市的內在氣質,被視為推動城市發展的核心力量。進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適用性,更好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上海不斷強化公共文化服務保障,以文潤城,創新前行。
貫通時間:下班了,上學去
“把鼓夾在雙膝之間,雙手手指伸直並攏,敲擊鼓邊與鼓面,這樣,我們就可以獲得低、中、高共3個音量……”非洲鼓課堂上,老師正詳細講解著非洲手鼓的知識。
上海市群藝館的教室裡,90后青年蔣岳琳正認真敲打著鼓面。從白天外資銀行高強度的工作中抽身出來,晚上趕來夜校的他,就想學會用非洲當地語言來吟唱一兩首曲子,那是老師跟非洲朋友學的歌,也是非洲鼓課堂的教學目標之一。
在追求工作與生活平衡的當下,“白天上班,晚上學藝”成為不少年輕人追求的生活新方式。對陌生領域的探索,讓蔣岳琳們感到新奇又滿足。“一開始姿勢不對,手指有點腫,現在就很享受了。”蔣岳琳說,自己在夜校學到了很多東西,“從音樂的角度體驗到了另外一種心情。很愉快,收獲滿滿。”
2016年起,上海市群藝館延長開放服務時間,創新推出市民藝術夜校,初衷,是要通過做強內容,吸引更多年輕人來到文化場館。數年耕耘下來,夜校火上熱搜,大多數課程的報名額度一分鐘內就“秒光”,有的課程甚至3秒鐘即被搶光。
夜校對年輕群體的吸引力越來越大。上海市民藝術夜校供圖
下班了,上學去!從心而行的年輕人,敞開懷抱與公共文化機構雙向奔赴。用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務司司長陳彬斌在9月30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的話來形容,“到夜校學習藝術去‘充電’,已經成為年輕人的生活方式。”
面對市民對美育的強烈需求,2021年,上海市民夜校在群藝館總校之外,依托各區文化場館新增4處分校。其后,進一步構建起“1+16+X”總分校體系,覆蓋全市16個區,採用延時開放、公益性收費模式,在晚間時段為更多市民提供文化藝術普及課程。
“自開辦初期的自行管理到現在與機構合作擴大規模、規范管理,夜校已經形成一套成熟有效的模式。”上海市民藝術夜校總校負責人,上海市群眾藝術館黨總支書記、館長吳鵬宏表示,將繼續提供高品質的公共文化服務,滿足市民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
9月2日晚,2024上海市民藝術夜校秋季班開學。秋季班繼續以上海市群眾藝術館為總校,聯動設立36個分校和363個教學點,400個點位覆蓋園區、樓宇、商圈、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院團院校、街鎮、黨群服務中心、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實現了全市街鎮全覆蓋。
夜校與學員之間,不止是地理層面的近,更是心靈之間的近——秋季班提供1072門課程選擇,課程設置融合藝術與生活、傳統與現代、“無用”與實用。從針灸與經絡外籍班到競速光輪模擬賽車初級班,從NGF卡牌課程到文人香事課程……各教學點根據自身特色,紛紛拿出“絕活”以饗市民。華漕國際社區居住著來自近80個國家和地區的9000余名外籍人士,這裡的夜校教學點特意開出了舞蹈課程。靜安文化館分校則推出巴西柔術課,請來曾入選土庫曼斯坦國家隊、已在中國生活近5年的外教老師。
打破空間:家門口,你身邊
不止一個市民藝術夜校,在上海,各種優質公共文化服務不斷加大投入、充分供給。
落子布局,僅以上海博物館的發展為例。2024年,上海博物館東館建成開放,人民廣場館同時迎來整體更新改造升級,位於楊浦濱江以長江口二號古船為核心的考古主題博物館(北館)正在規劃建設。這意味著,未來上博將有三處館舍並立,成為國內最大的博物館“航母群”之一。
不囿於宏大敘事,同樣看重身邊的溫暖——除了傳統的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等設施,上海又多了很多文化設施新面孔,包括“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等。這些新型文化空間散布在社區周邊,面積不大但內容豐富,方便老百姓就近看書看展看演出,成為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去處。
國慶節過后,桂子飄香。永嘉路上的口袋公園嘉瀾庭,有樂隊支上音箱、抱起吉他,與台下觀眾共同唱起歌曲,這處由老街坊改造而成的敞開式公共空間,頓時音符飛揚。有觀眾寫下感慨:“克制的音量,默契的合唱,空中飛過的鴿群,席地而坐,擁而不擠,小小口袋公園裡的氛圍賦予了上海秋天鮮亮的色彩。”
一幢幢歷史建筑,同樣成為遍布城市街頭巷尾的文化富礦。
2017年,上海首次提出“建筑是可以閱讀的,街區是適合漫步的,城市是有溫度的”。2018年正式啟動的“建筑可閱讀”工作,由點到面、由淺入深,從掃碼閱讀、建筑開放著手,日益深入到文旅合作、服務體系建設等。目前,全市各類開放參觀建筑數量已達千余處。越來越多的人,就此熱衷於在上海街頭CityWalk。這個城市的記憶和歷史,日漸成為城市生活中可觸摸的、可感受的一部分。
上海街頭CityWalk蔚然成風。王初攝
區別於傳統的美術館、博物館、展覽館等展示空間,上海還用心打造“美術新空間”。首批授牌的“新空間”中,有人氣爆棚的“打卡地”,有鬧中取靜的藝術空間,甚至還有地鐵、小區停車棚等融入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間。
比如,“星夢停車棚”——東昌新村用於停放助動車、自行車的停車棚,2019年,小區居民通過與社會組織合作改造,將這裡更新為外有牆繪、內有展覽。來自奉賢博物館的“國際紙藝雙年展社區展”,就選取6位中外藝術家作品以及奉賢非遺“南橋撕紙”在這裡呈現。停車棚的實際功能依舊保留,卻又將社區居民與美術館緊密相連。
“停車棚准備啟動更新時,不少業內人士並不太看好。但如今,這裡已經變成東昌新村一個重要的文化陣地。藝術隨時隨地抵達人們內心,也實實在在改變著百姓的生活。”項目策展人、藝術家王南溟感慨道。
同樣,10月11日起,到達陝西南路站的乘客,在地鐵換乘通道30米的文化長廊中,能欣賞到包括歌劇、舞劇、話劇、音樂劇、戲曲、曲藝等藝術門類經典劇目的精彩劇照。這些劇照,也是10月15日在中華藝術宮開幕的“繁花綻放——新時代上海舞台藝術作品攝影展”中的一部分。
駐留匆匆腳步,靜看繁花綻放。
破界融合:增場景,添活力
上海城市界面中,有不容忽視的城市地標——上海展覽中心。多年來,這處有著高尖頂與五角星的歷史建筑,一直是上海重要的會展場所。
10月8日,上海展覽中心敞開懷抱,特別呈現“非凡貝多芬——許忠和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節日樂團演繹貝多芬交響樂全集”。從午間到夜晚的9小時內,200多位藝術家齊聚上海展覽中心噴泉廣場,完整演繹貝多芬第一至第九交響曲,創下國內首次在一天裡完整演奏貝多芬9部交響曲的戶外景觀演出記錄。
現場約4000名觀眾共同見証了這場高強度、高品質、高能級的“馬拉鬆式”音樂盛宴。有樂迷從白天堅守到深夜,與樂隊一起奔向這場音樂馬拉鬆的終點。當最后的合唱與交響震徹雲霄,舞台上的200多名藝術家向觀眾謝幕,向城市舞台謝幕。
以超快手速預約到演出的古典樂迷王存昊感嘆連連:“貝多芬的音樂以震撼與細膩的呈現融入城市畫布,與在場的觀眾一起構成了最美的日光夜色。”
隨著時代發展,情緒價值、體驗經濟和意義消費在超大城市蔚然成風,打通職能部門管理條線,聯手推動文旅商體展各方資源融合發展,成為近年來上海開辟公共文化發展多元路徑,持續擦亮美好生活底色的重要實踐。
推開“任意門”,走進藝術外灘2024露台藝術季——以外灘的壯麗天際線為背景,首屆藝術外灘露台藝術季從9月26日起將持續至11月24日,把多個外灘江景標志性地標露台由北向南進行串聯,以藝術化裝置及AR現實增強技術呈現建筑入口,由此展現建筑風格的多樣性與歷史韻味,打造最美金秋的露台藝術季。
2024上海賽艇公開賽亮相蘇州河。主辦方供圖
蘇州河上,上海賽艇公開賽9月末劃槳飛馳。這項在城市中心舉行的景觀賽事,不僅是一項體育賽事,更是城市發展與“一江一河”濱水公共空間貫通的絕佳展示窗口。沿河回溯,途經劃船總會、郵政博物館、四行倉庫……終點定在黃浦江和蘇州河的交匯處,代表性的地標盡收囊中,海內外觀眾盡攬兩岸好風光。
古城公園北接外灘,南鄰豫園。夜幕降臨,身處上海老城廂城市腹地,對岸陸家嘴的流光溢彩就在眼前。10月11日至20日,演藝大世界“公園裡的莎士比亞”(第三季)演藝市集在這裡亮相,上海黃浦文旅集團將戶外劇場、露天影院、藝術市集、公園巡游、沉浸式小舞台集於一體,圍繞莎士比亞作品中的核心元素,把公園變身為一個充滿戲劇文化氛圍的“超級游樂場”。
無論是追求時尚的“Z世代”,還是熱愛傳統戲劇的觀眾,都能在這古城Style的“莎士比亞”中體驗蓬勃的戲劇魅力——“我從外地剛來上海,上海真洋氣”“我從辦公室趕來的,這裡太去‘班味’了”“我剛去打卡拍照了,感覺自己就是‘劇中人’”……
破界融合,破圈發展。“演藝+”“文化+”商圈街區競相涌現,文體商旅展聯動效應持續釋放,市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上海,不斷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