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從“雙子山”到“千座園”,上海鋪就綠色城市底色
“上海踐行人民城市理念這五年”系列觀察⑨
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全園開放的世博文化公園成為上海新晉熱門打卡地,7天接待游客50多萬人次。特別是9月20日剛剛開放的南區,雙子山和上海溫室花園可謂爆棚。
世博文化公園全景。世博文化公園供圖
世博文化公園的熱度天生自帶。這片位於浦東后灘核心濱江區2平方公裡的土地,從曾經上鋼三廠的工業遺址變身為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舉辦地。世博會后,這塊“燙金”的土地用來做什麼被擺上議事日程。“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上海放棄價值高昂的土地出讓金,決定在這裡建設一個面向市民的城市花園。
2017年,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組織世博文化公園建設市民“金點子”征集活動,共收到問卷調查2萬多份,其中“金點子”1800多條。一些市民提出,希望在上海市中心建設“綠水青山”,以彌補上海少山的遺憾。歷經7年建設,由48米高的主峰和37米高的次峰組成的雙子山平地而起。而率先於2021年12月開放的世博文化公園北區申園,在黃浦江畔構筑了一處高品位高質量的江南古典園林。
世博文化公園堪稱上海正在開展的千座公園建設的巔峰之作,也是上海久久為功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動實踐。
擴容,“邊角料”變身口袋公園
2021年,上海出台《關於推進上海市公園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優化“市民—公園—城市”三者關系,積極破解超大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瓶頸,持續推動綠色空間開放、共享、融合,讓綠色成為城市發展最動人的底色、人民城市最溫暖的亮色。
根據規劃,到2025年,上海的公園與城市更加開放融合,公園城市建設取得突破,全市各類公園數量增加到1000座以上﹔“一大環+五小環”環城生態公園帶體系基本形成,“一江一河一帶”公共空間的格局初步形成。
寸土寸金的上海,如何實現“千園之城”的美好願景?
見縫插綠。利用防護綠地、拆違改建等城市建設中的“邊角料”,一批“小而美”的口袋公園在市民家門口實現蝶變。上海中心城區300公裡的高架橋,原本灰暗的橋下空間也變亮變靚,成為市民愛去的公共活動空間。
上海首座兒童友好型公園——樂匯小游園。資料圖片
徐匯區漕溪路、三匯路和中山西路有塊合圍的三角地塊,面積約8000平方米,長期掩藏於高架路下的防護林中。在征集周邊區域市民意見后,徐匯區綠化部門在這裡打造了上海首座兒童友好型口袋公園——樂匯小游園,滿足學齡前到初高中全年齡段孩子玩樂需求,被不少網友稱作最值得打卡的親子活動空間之一。
拆牆透綠。上海綠化市容部門積極推動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附屬綠地開放共享,在綠地權屬和用地屬性不變的基礎上,通過圍牆(圍欄)打開、退界等多種方式打開附屬綠地,提升城市道路沿線“綠視率”。
在靜安中信泰富廣場工作的王小姐經常在午飯后,和同事散步去北京西路與陝西北路轉角的辭書出版社舊址小花園休息,為下午工作“儲備一點能量”。這幢經歷了百年滄桑的優秀歷史建筑,花園內綠樹成蔭。多年來,一堵2米高的圍牆讓其附屬綠地與市民隔絕,花園內也缺少可休憩設施。2023年12月,這裡拆牆透綠,以辭書文脈為出發點,重新設計功能布局,沿街設置步行道、座椅、廊架等設施,為市民提供便捷和舒適的閱讀場所。
上海體育科學研究所附屬綠地拆牆透綠,變身口袋公園。資料圖片
截至2023年底,上海已建成公園832座,其中,城市公園477座、口袋公園265座、鄉村公園89座、主題公園1座。2024年,上海安排再新建120座公園,離2025年底建成“千園之城”的目標隻差“最后沖刺”。到2025年,上海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將達到9.5平方米,完成人均公園綠地從“一雙鞋”“一張報”到“一間房”的遷躍。城市公園、環上公園、郊野公園、口袋公園,讓市民們推門就能見綠,就近實現“躺坪自由”。
提質,“公園+”打造綠色客廳
今年5月1日,面積約140公頃的世紀公園全面實行24小時對外免費開放,打開3000多米圍牆,新增7個人行出入口。“從對面的浦東圖書館到世紀公園,拆牆前需要繞道至少步行10分鐘,現在直接過個馬路就進去了。”世紀公園宣傳部門負責人說。
在“+公園”的同時,上海推動“公園+”建設,不斷完善公園的內在品質和管理服務能級,通過免費開放、延長開放、提升品質、拓展功能、促進融合共享等方式,讓公園綠地更好地為民所享。
堅持公園姓“公”。2020年以來,先后有桂林公園、吳淞炮台灣國家濕地公園、共青森林公園、上海濱江森林公園、世紀公園、上海植物園、曲水園等向公眾免費開放。目前,除個別用於歷史保護和科學研究等用途的園林,全市城市公園中的收費公園僅剩12座。
推動公園24小時開放。目前,上海全市超過七成的城市公園已經實現24小時開放。今年1月,就閔行文化公園是否24小時開放,公園周邊商區、校區、居民區300多位市民,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園林專家及公共事務管理專家展開熱烈討論、獻計獻策,成為全民參與城市治理的經典案例。
加強公園與體育、文化等多功能的融合。去復興公園聽科普講座,去古猗園體驗非遺文化,去辰山植物園參加草地音樂節……上海的公園不再只是親近自然的休閑之所,而是家門口的“綠色會客廳”。
融合,把城市變成一座大公園
“公園城市不是簡簡單單在城市中建公園,而是要努力把城市變成一座大公園,實現公園與城市空間的無界融合。”今年1月27日,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在市人代會記者招待會上,這樣描繪心目中的“公園城市”藍圖。
上海正在積極推動公園與城市的無界融合——與上海國際馬拉鬆賽事、上海旅游節等大型活動合作,參與城市節慶氛圍營造﹔與公園內外公共文化藝術場館聯動,推出靜安雕塑公園國際雕塑展、人民公園當代藝術館系列藝術展等展會﹔與周邊紅色資源結合,形成靜安廣場公園和中共二大紀念館、虹口川北公園和中共四大紀念館黨建教育陣地﹔與周邊社區、企業牽手,世紀公園在運動品牌冠名園舉辦跑步賽事,設立跑者驛站便民設施……
“從‘城市公園’到‘公園城市’,不僅是物理圍牆的拆除,更是民心所向的重大轉變。”上海市公園事務管理中心負責人說。
“城在園中、林廊環繞、藍綠交織”,上海正在形成與卓越全球城市總目標相匹配的生態空間。到2035年,上海還將實現從“千園之城”向“兩千園之城”的邁進。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