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年度科學盛宴裡的三場奔赴
10月25日,上海臨港滴水湖畔,年度科學盛會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以下簡稱“頂科論壇”)開幕,來自全球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位科學家准時赴約。
“卓越科學、創新致成”,進入第七年的頂科論壇再次以科學之名邀約全球科學家,與他們攜手並肩,推動基礎科學、倡導國際合作、扶持青年成長,共創開放創新生態。
參會科學家合影。主辦方供圖
為了每年一次的上海之約,頂尖科學家帶著關乎人類命運的科學命題,來與同行激蕩思想、尋找答案﹔青年科學家鋪開自己的科研事業藍圖,以期遇見科研合伙人﹔小小科學少年懷揣科學夢想,憧憬與科學家大咖的邂逅——在這個科學的專屬時空裡,大江東工作室看到了這三場熾熱的奔赴。
奔赴科學共享—— “共享是科學精神的體現,科學的發現必須為所有人所能獲取”
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威脅、如何讓人工智能不失控、對核戰爭的擔憂……在頂科論壇上,科學家們懷揣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向公眾拋出一個個關乎人類命運的科技問題以及他們的思考。在這個專屬科學家自由發聲的平台上,科學的話題沒有禁區,科學家之間的交流對話沒有邊界,他們總能覓得科學的知音、展開平等的對話。
“科學是一項全球性的事業,享有信息的自由流動。科學家們自由交流思想、分享發現、開展合作,能夠架起惠及全人類的橋梁。”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蘭迪·謝克曼在論壇開幕式致辭中表達了共享科學信息的渴望。謝克曼強調,科學家有責任將研究方法和成果傳遞給更廣泛的受眾,而不僅僅局限於少數研究者。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大衛·格羅斯也在主旨演講中表達了相似的觀點:“科學的發現必須為所有人所能獲取,不能把它藏起來,不讓一些個體或者一些國家去獲得是不對的。共享是科學精神的體現,我們必須去追求和遵守這樣的精神。”
矢志做科技創新策源地的上海,恰是共享精神的倡導者和追隨者。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在論壇開幕式致辭指出,上海將始終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為主線,全面構建開放包容的創新生態,全力打造世界科學策源地。期待與世界各國頂尖科學家緊密攜手、同向而行,共推基礎研究突破,共育青年科技英才,共建開放創新生態。
茶歇時刻,科學家們在會場外討論。主辦方供圖
在上海創設的頂科論壇將開放、創新、共享奉如圭臬,始終如一的開放創新生態吸引全球科學家為他們共同的科學事業奔赴而來。“打造這樣的一個平台,讓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匯聚一堂,交流各自的研究進展非常重要。通過這種方式,我們才能不斷有新點子、新發現。”第一次線下出席頂科論壇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卡羅爾·格雷德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焦念志剛參加完在廈門舉辦的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第三屆開放科學大會,就馬不停蹄地趕到頂科論壇。這是他第三次參加頂科論壇。今年的頂科論壇上,焦念志結合自己發起的海洋負排放大科學計劃(ONCE),主持了一場基礎科學與交叉前沿的分論壇,主題是海洋負排放創建新質生產力,來自生物學、環境科學、氣候學、地球科學等多領域的科學家們聚在一起,共同探討氣候變化。
“科學家們從各地奔赴前來,頂科論壇打造了一個高端學術交流平台,大科學計劃與之密切協作,可謂是雙向奔赴。”焦念志說,這種科學展現出的能量,是他再忙也要來出席的原因之一。
從第一次的參會做主旨報告,到去年開始主持分論壇,焦念志更加深入地參與頂科論壇,越來越享受在科學家盛會上的思想碰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是一個復雜的、綜合的問題,涉及數、理、化、天、地、生等方方面面,我們需要不同領域的科學家的智慧,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讓海洋負排放的大科學計劃落地實施。”焦念志說。
雙向奔赴的效應正在顯現。近年來,焦念志的大學科計劃不斷獲得突破。目前,海洋負排放大科學計劃在理論、方法、技術、標准等方面都有突破,已經推出在海水養殖區和污水處理廠實施負排放等合情、合理、合法的技術方案。
“在我看來,世界上有三種共同語言——體育、藝術、科學。”焦念志說,“當下,科學的發展突飛猛進,科研范式正發生改變,跨領域、跨學科的交流十分重要。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共識,而科學就是我們的共同語言,這是我們的倡議,這也是論壇發出的最強音:讓科學成為世界語,讓科學造福全人類!”
奔赴科學創新—— “未來的科學家不應僅僅是知識的創造者,更應是科學創新的引領者”
除了主持分論壇,焦念志還在青年科學家大會上做了總結發言:“未來的科學家不應僅僅是知識的創造者,更應是科學創新的引領者。科學的未來在你們的手中,而科學卓越的關鍵在於青年科學家如何將研究與應用結合起來,從而產生更大的社會影響。”
大會臨近結束,焦念志邀請在場的幾位年輕人一同起立,唱響《hand in hand》:“手拉著手,我們英勇奮起,穿越五大洲,我們能讓這個賴以生存的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青年科學家與頂尖科學家面對面。主辦方供圖
扶持青年成長,是頂科論壇的三大願景之一,也是上海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點工作之一。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強調,希望各位科學家關注青年、走近青年,帶動各國青年關注上海、走進上海。
每年頂科論壇上,都能領略到全球青年科學家的風採。他們帶著科學之問、科研之惑,來到這座求“青”若渴的城市。
10月26日上午,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青年科學家徐升在頂科論壇上做了一場主題分享,主題是他研究方向之一的鈣鈦礦制備。澳門大學蔡永青教授坐在第一排,同樣研究鈣鈦礦的他被這個主題深深吸引。蔡永青的研究一直“停留”在理論模擬,在“苦苦”尋找鈣鈦礦的應用。互動環節,蔡永青的一個提問將兩人牽到了一起。隨后,兩人又專門約了中飯,進行了深入交流。“理論需要實驗的支撐,實驗需要理論模擬的証明。我們正好互補。”徐升高興地說,“我們已經決定今后在鈣鈦礦領域展開合作。”
徐升在做分享。主辦方供圖
徐升此次專門從美國加州趕來。三天的時間裡,他有三場發言。會場裡,徐升不時遇見熟人,當中有些就結識於往屆論壇。再次相會,他們笑著握手,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論壇開幕后,他又結識了不少像蔡永青教授這樣的新朋友。
“總是會有一些新的靈感,包括研究方法、思維方式,可能並不是當下就能用上,但很難說對之后的研究沒有幫助。”徐升說自己喜歡參加這樣的論壇。
徐升的研究方向之一是可穿戴設備——一個“創可貼”貼在胸口,人隨便走路,后台就可以實時地給心臟成像。目前,該項研究已有產品原型,並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當前,所有可穿戴設備都是基於皮膚表面的數據。我們希望做的第二代可穿戴設備,實現的是對身體內部數據的測量。”徐升介紹。
5年前,徐升第一次參加頂科論壇時,他研發的產品尚處初期。“當時,設備與后端的連接還需要通過數據線來完成,現在已經實現了無線傳輸。”徐升說,“論壇對研究一定是有幫助的。每次都認識很多人,每次都很受啟發,大家都是在各個領域最前沿的研究者,與他們交流,我受益匪淺。”
新晉頂科協獎獲得者杰瑞米·內森斯說:“我認為頂科論壇最重要的就是讓很多青年科學家加入進來互相交流,同時與資深科學家面對面交流思想,產生更多火花,這非常棒。”
未來,會有越來越多像徐升一樣的青年科學家因為頂科論壇相聚上海,扎根這座呵護、召喚青年才俊的科創之城。
奔赴科學興趣—— 首次開放公眾參與,普通觀眾秒變科學的“迷弟迷妹”
“給劉芯如:祝你的研究順利,仰望星空,無所畏懼!”
這是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聚合物與有機固體中心主任阮淑娟給浙江工業大學學生劉芯如寫下的寄語。抱著平板,劉芯如視若珍寶。
在今年頂科論壇的“她”力量論壇上,阮淑娟從一個越南農村孩子逆襲成長為科學家的經歷分享,劉芯如聽后激動不已。
阮淑娟寫給劉芯如的寄語。王崟欣攝
頂科論壇自創設以來就堅持向青少年播撒科學種子、澆灌好科學的苗圃,從邀請青少年參會到頂尖科學家進課堂,頂科論壇發掘出一批批像劉芯如這樣的小小科學少年,讓他們得以近距離“觸摸”最前沿的科學。
去年報名參加頂科論壇,劉芯如還是一名高三的學生。如今,她已經大一在讀。第一次來到頂科論壇的她很興奮,“走在會場裡,就能感受到頂尖科學家們扑面而來的能量。”整個中學階段,劉芯如都對科學保有濃厚的興趣,並為之努力。當時,學校的科學社團幾乎都是男孩子,劉芯如一口氣當了四個科學社團的負責人,並成功帶領團隊研究出一款針對孕婦的智能座椅。劉芯如鼓起勇氣,向阮淑娟分享了自己的這個成果,得到了對方極大的肯定。“她鼓勵我堅持沿著興趣一直做下去。”劉芯如說。
諾貝爾物理學獎喬治·斯穆特主持的一場圓桌論壇,也給劉芯如留下深刻印象。“斯穆特教授並不是生物學領域的,但他在生物學方面也有非常酷的發現。他沒有局限在自己的優勢學科裡,而是探索自己感興趣的未知領域。”劉芯如說,“頂科論壇讓我見識到了榜樣的力量,領略到科學家的魅力,激勵我在科研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頂科論壇堅持向青少年播撒科學的種子,今年更是首次將播撒的范圍擴展到普通公眾,首次開放了公眾參與通道,讓更多公眾走進科學的殿堂、聆聽頂尖科學家的報告。
科學T大會上的科學第一課。主辦方供圖
24日晚,廣州市天河區匯景實驗學校英語老師劉方給學生們上完最后一節課,便匆匆趕去機場,飛來上海。一個月前,劉方在網上刷到頂科論壇的報名信息,立刻就報了名。“期待了很久,還特意調了課。”劉方說,“我對科學感興趣,能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各個領域最前沿的科學家,實在難得。”
諾獎得主、圖靈獎得主……頂尖大咖輪番上陣,讓劉方目不暇接。他邊聽邊思考,不時用手機拍下科學家演講PPT的要點。“隻恨分身乏術,論壇太多,同時段的隻能挑一個。”自掏腰包來參加這樣的頂尖科學論壇,劉方覺得很值得,論壇上接觸到的都是科學最前沿。“比如,AI最前沿的應用,背后的道德問題,對人的影響,都有討論。這能讓我有一些思考。”劉方說,“參加這樣的大會,一方面是接觸科學前沿,同時他們分析問題的方法、以及科學思維也很值得學習。作為一名老師,我需要不斷學習,才能不被AI替代。”劉方笑著說,要把這些思考運用到教學中,將科學方法傳授給學生。和記者聊完,他又奔赴下一場。“晚上還得趕回廣州,得抓緊每分每秒。”
每場論壇的茶歇或會后,頂尖科學家剛走下台,就會被劉芯如、劉方這樣的“迷弟迷妹”包圍。年輕人好奇地拋出一個個問題,頂尖科學家耐心地作答,因熱愛科學而產生的問答互動,成為會場內最美的風景。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