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金牌”社區救助顧問施元雯的一天……

2024年10月22日15:45 |
小字號

北新涇街道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的施元雯,日前榮獲上海市“金牌社區救助顧問”稱號。十三年如一日,她的一天如何度過?社區救助工作的背后,又有哪些酸甜苦辣?今天一起來了解。

居民信賴,是一步步“走”出來的

10月18日,早上8時許,在響亮的電話鈴聲中,施元雯開始了忙碌的一天。“您好,我想咨詢一下,重殘無業如何辦理?”她耐心接聽居民的求助電話,為他們解疑答惑。隨后,她著手回訪特別關注的困難對象,並為即將進行的社區救助顧問培訓准備資料。

上午10點,培訓准時開始。她與其他社區救助顧問們分享個人經驗,強調了傾聽、同理心和專業知識的重要性。中午時分,匆匆吃完午飯,她與愛心企業共同前往困難對象小吳(化名)的家中,送上慈善助學公益捐贈。“換了一個新環境,感覺怎麼樣?”“挺好的,交到了幾個新朋友。”施元雯與小吳猶如姐妹般的對話,可以看出兩人關系十分親密。

“小吳是我們看著長大的,她比較內向,不善與人溝通,但很有愛心。”施元雯介紹,小吳家住北新涇街道,與母親共同生活,是街道愛馨苑智慧服務系統發現的困難對象。今年,小吳考上了職業學校,通過資源鏈接,愛心企業的公益捐贈為家庭減去了不小的學費壓力。

結束后,施元雯回到中心,整理一天的工作記錄,反思還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同時開始規劃第二天的工作。“居民的信賴是一步步走出來的,幫助到他人感覺很充實。”她說道。

用熱忱之心,“造血式”幫扶

施元雯從事社會救助工作13年,為人熱心的她,一直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堅守。她曾獲2023年長寧區社區救助顧問明星、2023年長寧區社會救助業務競賽個人第八名、2024年長寧區社會救助業務競賽個人第三名等榮譽。以2024年上海市“金牌社區救助顧問”稱號的榮譽為動力,她表示,將繼續回應落實困難群眾的需求,用愛心化作責任,成為群眾眼中的貼心人,工作上的有心人。

記者了解到,在社區救助的前行道路上,她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幫助了許多人。例如,身患腸癌的老梅(化名),妻子視力重度殘疾且患有尿毒症,兒子為照顧雙親辭去工作。她和居民區救助顧問、社會組織多次上門,為其量身定制救助方案,包括資源鏈接、心理支持、陪同就醫、能力提升等,有效緩解老梅一家的就醫與就業難題。獨居老人陳奶奶(化名)日常生活常感孤獨,針對這種情況,她結合老人對園藝的興趣,幫助其加入社區自治小組,幫助其融入社會,提高生活質量。

在施元雯看來,每個救助對象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擁有不同的背景、經歷及需求。因此,在提供幫助的過程中,她始終將尊重個性差異放在首位,通過耐心傾聽、細致觀察和深入了解,努力把握每個救助對象的獨特之處,以便提供精准、有效的幫助。“最開始接觸這份工作時,我粗淺認為隻需要提供物質幫助即可,但這麼多年下來,我發現社會救助遠不止於此。”她深信,隻有“造血式”幫扶,才能幫助困難群眾提升自我發展的能力,從而實現長期的自力更生。

微光成炬,服務凝成“閃亮星河”

當前,北新涇街道充分利用主動發現機制深入推進“政策找人”服務模式,進一步強化了對困難群眾的幫扶力。通過結合社區雲、長寧區精准評估系統、北新涇愛馨苑智慧服務系統的數據支持,北新涇街道深入分析、預判需求,積極發掘並主動服務隱於社區的求助對象,確保愛的光芒能夠照亮每一個“隱秘角落”。

在黨建引領下,北新涇街道整合各部門資源優勢,倡導社會力量參與共治共建。通過成立“慈善聯盟體”,推出“為愛聯盟”計劃,諸多愛心企業和人士成為社區救助工作的助力﹔通過組織技能培訓,提供職業規劃、創業輔導等服務,鏈接“藝術護照”“小小慈善家”“特別匠人”等公益項目,困難對象得到了就業、藝術、心理疏導等能力方面的培養。

施元雯表示,作為北新涇街道“馨守護”救助顧問團隊的一員,接下來,她與團隊將繼續踐行“整合政策+資源鏈接+全程陪伴”的模式,助力困難群眾“向陽而行”,把社會救助工作做得更加全面和深入,切實編密織牢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網。

(來源:上海長寧)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