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上海這個醫學院的多個專業全國首創、全市唯一

2024年10月14日09:22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上海健康醫學院聚焦培養應用型醫衛人才錯位發展

多個專業全國首創全市唯一

瞄准緊缺急需人才“對口切入”調整學科布局,培養數千醫護新人

金王婷是上海健康醫學院(簡稱“上健醫”)首批臨床醫學院專業畢業生,也是訂單定向培養的醫學生,她經過5年的專業院校學習和3年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最近從奉賢區中心醫院“出站”,回到自己的家鄉奉賢,在青村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踏上全科醫生崗位。

自2016年開始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全科方向人才培養以來,上健醫已為市郊定向培養全科醫師641人,新學年全科方向的在校生規模達980人,並在臨床醫學專業的鄉醫方向和院前急救方向上累計培養超2200人。

作為全國首家以“健康”命名的公辦本科醫學院校,上健醫與滬上各所研究型醫學院校錯位發展,而與申城應用技術型醫藥衛生人才之緊缺急需“對口切入”。從多個全國首創、全市首設甚至唯一的學科專業,走出了數千人的醫護新人隊伍,為健康中國、健康上海“造血輸血”。

逾1/3專業“率先”“唯一”

近日國家出台的《關於實施就業優先戰略 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明確,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要提高教育供給與人才需求的匹配度。其中包括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擴大理工農醫類專業招生規模,根據社會需要、產業需求、職業開發優化調整學科專業設置。

今春,為促進人才供給更好匹配國家重大戰略和本市產業發展所需,上海出台《上海市強化重點領域人才精准供給 動態調整高等學校招生結構規模實施方案》,引導和推動全市高校主動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從2023年到2026年,理工農醫專業門類本科生招生佔比提高10個百分點左右。

上健醫現有本科專業20個。其中,臨床工程技術、醫療產品管理、智能影像工程等專業為全國首創,健康服務與管理、醫學影像技術為上海首設,助產學、藥物分析、衛生檢驗與檢疫和口腔醫學技術專業則是在滬填補空白的“獨家”。從新醫科到新工科,這些專業佔全校專業總數的35%。

金王婷所在的臨床醫學五年制專業,每年為上海本地培養訂單定向、全科方向學生上百人,畢業后在戶籍所在區為百姓健康服務10年。學醫期間,金王婷就帶領“兔博士團隊”前往市郊6個區開展暑期社會實踐。針對村民大多為老年人、普通話使用並不普遍的現象,她們首次嘗試郊區方言宣教,讓村民們更加了解醫藥知識。她們還特創急救健康操,把基本急救要領編成歌詞,並配合簡單舞蹈動作,用村民喜歡的廣場舞形式傳播健康急救理念。

世賽獎牌背后的醫道傳授

今年的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的健康和社會照護項目比賽中,上健醫護理與健康管理學院2020級學子曾小桉獲得銅牌。

曾小桉與她的師姐吳怡欣一樣,都是全國職業技能大賽這一項目金牌得主。如今,吳怡欣留校成為護管學院教師,同時也是曾小桉教練團隊成員之一。

在“技能奧林匹克”賽場上的手把手醫道傳授,同樣在各個專業發生。記者了解到,上健醫及附屬醫院在“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和引進方面已具備一定優勢,老師們既掌握理論又強於實操。目前,全校擁有127名具有副高及以上職稱的教師,81.4%的教師獲得碩士及以上學位,45歲以下的專任教師佔比達到50%。

根據學校新修訂的2024級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正優化設計應用型本科課程,合理設置理論實踐教學佔比。按照《上海健康醫學院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管理辦法》,全校就申報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教學項目222個,並在臨床工程技術專業探索設置大型綜合性實驗課程《生命支持設備原理及應用》。從設備醫學原理到設備制造維護一體化設計,醫療器械相關課程改革也讓學生既掌握基本素質能力又培育創新潛質。

專業升級10年前已布局

教育部近期公示2024年度擬新增的本科專業。此次,上海共有11所院校申報18個新增專業,上健醫申報的是健康與醫療保障專業、醫療器械與裝備工程專業,凸顯“醫工、醫養、醫保”結合的學科交叉融合。

事實上,此前上健醫的康復工程專業已於今年獲批成為2023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新增專業,同時護理學、助產學也調整為國家控制布點專業。

從“養人”到“救人”,用人需求在召喚,人才層級在提升。10年前,上健醫就開始培養臨床醫學專業(院前急救方向)專科人才,迄今共畢業8屆學生341人,他們全部在各區急救中心就業,目前這一方向在校生則有84名。在此基礎上,上健醫又開始定向培養院前急救的本科人才,現有在校生50人,也探索“5+3”規培模式,並通過本專科並行招生,更新升級城市應急醫療救治能力。

“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上健醫校長吳韜是上海市臨床康復優秀學科帶頭人,他介紹說,聚焦高水平地方高校(培育)建設,全校高度重視服務健康事業和健康產業的專業設置與調整,組建醫康養護、智能工技、健康管理3個應用型專業群,走“內涵發展、特色發展”之路,聚焦聚力應用型醫衛人才培養。(記者 徐瑞哲)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