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回房齡30多年的老小區,他們說變化“翻天覆地”
“這一兩年,每次過了黃梅天,小區裡就要迎來一波‘裝修潮’。有的居民是為了改善現有的居住環境,還有不少是原本住在外面,現在打算回搬的。”廣中路街道靈新居民區黨總支副書記夏珊說。老居民“回搬”現象發生在靈新小區“美麗家園+”項目完工前后。為何能吸引居民回歸老房?記者走進了小區,與居民聊了聊他們家的新變化。
不出小區,什麼都有
在靈新小區裡的社區服務綜合體“鄰聚力黨群服務中心”,記者遇到了回搬的王國琴阿姨。“我們家裝修和小區‘美麗家園’差不多同步結束。現在小區環境好,各項服務完善,居委工作也盡心盡責,所以我就和先生一起住回來了。”王阿姨說。
靈新小區建於上世紀80年代末,是一處以動遷房和公房為主的大型居住區,居民近3000戶,老齡化程度高達50%,80歲以上高齡老人有近500人。為改善居民生活環境,2021年以來,街道積極探索“美麗家園+”模式,在常規項目之外增加了小小區合並、垃圾廂房改造、加裝電梯、長者運動之家等14個配套項目,大大提升了社區生活便利度。
“老年居民最關心的‘醫’和‘食’兩件事,現在不用出小區就能解決。”夏珊說。今年8月下旬,靈新小區“美麗家園+”最后一個項目——“鄰聚力黨群服務中心”正式開放,運行一個多月來,不僅小區居民愛去,還輻射了許多周邊小區的居民。
王國琴阿姨帶著記者轉了一圈,“一樓的社區食堂,不想燒飯或者想換換口味的時候就會過來﹔二樓的家庭醫生診所,配藥方便,中醫服務也有特色,每周三非遺傳承人坐診,水平特別高﹔還有三樓的黨員活動室,因為我是黨員,經常來這參加黨組織活動。”
小區裡還有長者運動健身之家,器械專業、專人協助,每日預約居民絡繹不絕。“我每天白天來這裡鍛煉半個小時,晚上還要和‘搭子們’去中心花園做拍手操。搬回來一年,身體越來越好。”王阿姨笑著說。
硬件好了,“軟實力”也跟上
“小區干淨漂亮了,居民的精神面貌也好了!”午后,小區志願者、居民陸榮康和幾個老鄰居坐在鄰聚力黨群服務中心一樓,邊喝咖啡邊聊天。和王阿姨不同,他們在靈新都已經住了二三十年了,此前小區也經歷過數次“縫縫補補”式修繕,“這次的美麗家園是變化最大的一次,真的是‘翻天覆地’。”
硬件提升帶來的變化,實實在在地影響到了居民的行為舉止。陸榮康、王國琴乃至小區裡的許多居民都自發成為志願者,主動維護家園環境。“以前我們家樓道特別臟,還有雜物。現在樓道裝修得這麼新,我空的時候會拿掃帚、拖把,把樓道打掃打掃,花園裡看到香煙頭也會隨手揀掉。大家慢慢習慣了干淨的公共環境,也會主動一起維護。”王國琴不僅把自己家弄得干干淨淨,連公共區域也維護得清清爽爽。
在居民區黨總支的引導下,小區組織起了一支自治力量——志願者團隊“靈新十二時辰”,進行常態化線路巡邏,協助社區居民和新社區環境進行精細化互動,進一步激活社區活力。
陸榮康帶著記者來到小區裡的中心花園,下午三四點不少居民在此聊天休息。他不無自豪地說:“現在人還不算多,晚上還要熱鬧呢!”與改造前的陳舊大不相同,如今寬敞美觀的中心花園已經成了鄰裡社交的關鍵空間。在街道北片區鄰聚力街區黨支部和居民區黨總支的組織下,這裡舉辦了多場大型活動,不僅面向居民,也面向附近商鋪、新興領域工作者,促使街區鄰裡互動、資源導入,從而賦能“圍牆內外”融合治理。
“從工作到生活,我一直都在虹口,”王國琴說,“我兒子問要不要搬去其他地方住住,我都不要,我就喜歡虹口,喜歡這裡。”如今每周末,王國琴最喜歡的事就是和兒子兒媳、老母親,一家三代人去各處逛逛、吃吃美食,“太陽宮、北外灘,還有不遠的曲陽百聯,我們常去。到了這個年紀,不就圖一個開心嘛。”對於家園的未來,她和許多居民都有著相同的期待,“希望明年,我們樓的電梯能成功加上。附近19號線、20號線早日開通,讓我們的出行更方便!”
(來源:上海虹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