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心城區首個“工業上樓”項目最快10月底啟動
“制造業回歸都市中心”趨勢初現
上海中心城區首個“工業上樓”項目來了!記者在昨天舉行的市政府新聞辦“一區一特”專訪活動——徐匯區新型工業化媒體採訪中獲悉,位於漕溪路270號的老鳳祥總部最快將於10月底啟動改造程序,通過拆落地改建,成為地上地下總面積達6萬平方米的“智造空間”,集設計、生產、展示於一體,助力這一有著176年歷史的“老字號”品牌實現產業鏈數字化全覆蓋。
老鳳祥總部所在的徐匯區,在上海中心城區中具有顯著的工業積澱優勢。據悉,近五年間,徐匯區規上工業總產值年平均增長率約10%,2023年規上工業總產值達923億元,居上海中心城區首位,已初現制造業回流趨勢。今年上半年,徐匯區在機構改革中全新組建區新型工業化推進辦公室,成為全國首個區縣級“新工辦”,聚合區內企業資源與產業要素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空間改變,“靈魂”是數字化
創立於1848年的老鳳祥,目前已成為集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於一體,擁有近60家成員企業的上市公司,在全國黃金珠寶行業中佔有8%的市場份額,穩居我國黃金珠寶龍頭品牌的行列。
但企業在勢頭良好的數據中,依舊敏銳察覺到了“隱憂”。位於漕溪路的總部大樓建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如今大樓邁入“骨質疏鬆”階段,“古早味”濃厚的外形和陳舊的內部結構也與品牌數字化的發展方向不符。
為此,徐匯區積極支持老鳳祥探索“工業上樓”,目前企業總部內人員及物資正陸續搬遷。預計4—5年后,這裡將落成一棟全新的老鳳祥大樓,建筑高度將超70米,地上面積4.5萬平方米、地下面積1.5萬平方米,具備都市工業、都市旅游、非遺保護和傳承、都市產業、數字化產業等功能要素。大樓地上目前約1.0的容積率在完成“工業上樓”后,也有望提升至4.5左右,由內而外實現“脫胎換骨換新顏”。
不過,“工業上樓”並非簡單將扁平化的廠房變為“垂直工廠”。在物理空間改變之外,真正的內核和“靈魂”,是企業運營的數字化、立體化。
據介紹,目前老鳳祥正打造雲端制造協同平台,以大數據驅動制造。“我們的產業鏈比較長,在全球有6000多間門店,亟待從制造端到銷售端全方位提升數字化運營和智能制造能力,及時滿足不同市場消費者的需求。”企業相關負責人說。為此,一個智慧程度更高的“總部大腦”,對老鳳祥實踐“快產、快消、快補”的經營模式有著關鍵作用。
布局新賽道,培育新質生產力
老鳳祥總部項目作為上海中心城區第一個“工業上樓”標杆,已獲評上海中心城區首個“智造空間”優質項目,未來將打造成為時尚消費品制造業的新標杆。在此之前,上海已涌現藍帆醫療、沈德無創時代醫療等“工業上樓”案例,鬆江等市郊也在開展相似探索。
但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區,以“工業上樓”為切口推動制造業回歸都市中心,始終不是易事。
在漕河涇開發區徐匯本部深耕32年的精密儀器及衡器制造龍頭——梅特勒托利多,也在尋求“工業上樓”的可能性。公司運營經理沈俠義介紹,企業的產能供應鏈增長遇到瓶頸,需要更大場地為稱量實驗室、電化學實驗室等的研發工作和產能提升奠定基礎。“希望有機會成為徐匯第一家燈塔工廠。”
截至目前,徐匯區的工業門類已涵蓋工藝精品、電子信息、集成電路、化學化工和生物醫藥等多個行業,代表企業分別有老鳳祥、捷普科技、上海貝嶺、復宏漢霖等。在徐匯濱江,依托百年龍華機場以及航匯大廈等載體,徐匯正著力發展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
記者在此次採訪中發現,不同行業對新型工業化的理解均有著各自的產業特點,但結論殊途同歸。“新型工業化是新質生產力的代表,通過新的生產工具構成新的生產關系,人工智能肯定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新生產工具’。”阿裡巴巴集團戰略發展部相關負責人張超群說。
徐匯區通過率先著力發展人工智能產業、布局大模型賽道,下了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先手棋。據悉,市區聯手共建的全國首個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模速空間”揭牌一年來,已聚集超200家大模型企業,集聚了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的書生通用大模型、商湯的“日日新enseNova大模型體系、稀宇科技的MiniMax-ABAB大模型、階躍星辰的階躍大模型等底座基礎大模型,正成為上海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前沿陣地。(記者 舒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