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雙站融合!17號線西延伸線西岑站逐漸揭開面紗

2024年09月27日19:33 | 來源:上海發布
小字號

原標題:【提示】“雙站融合”的西岑站逐漸揭開面紗→

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執委會介紹,近日,上海軌道交通17號線西延伸線西岑站主體工程全部完成,站台標識安裝就緒,站內設備正在調試,而與其並置的滬蘇嘉城際鐵路上海段(示范區線)4標西岑站日前主體結構順利封頂,兩條軌道交通線未來將在此實現同站換乘。該站地處示范區先行啟動區的金澤鎮,是距離西岑科創中心及華為練秋湖研發中心最近的軌交站。西岑站究竟什麼樣?一起來看看↓

車站實景圖

一體化設計:

實現雙站融合

西岑站既是今年底即將通車運營的軌交17號線西延伸工程的車站,又是滬蘇嘉城際鐵路上海段(示范區線)的先行站,採用“一次設計、分期施工”的模式實施推進。17號線與示范區線兩座站體呈東西向平行,一短一長,一低一高,形成北南並置的格局,“雙站融合”是該站設計與建設中始終貫穿的主線。

車站實景圖

西岑站一期工程為17號西延伸段的車站,為路側三層島式車站,車站主體長約146.8米﹔西岑站二期工程為示范區線的車站,為路側三層側式車站,車站主體長約 220米。全部建成后,17號線與示范區線之間將形成三處換乘通道。

車站效果圖

考慮到“雙站融合”的建設難度,設計方與施工方採用景觀提升與車站主體分期實施、屋架結構與主體結構互為獨立的方式,並為了實現足夠輕盈的外觀效果整體採用鋼結構。

江南意境:

彰顯臥波清曉理念

該站的設計理念為“臥波清曉”,體現人與水之間“以水為脈、枕水而居”的意境,彰顯典型的江南式空間格局、風貌特色及文化底蘊。

車站屋面實景圖

西岑站的屋面採用折形單元序列,模擬了水波起伏,很好地弱化了雙站並置導致的巨大的屋面尺度,在遠眺視角又如同起伏的地平線,漂浮在稻田的層層浪花之上,呼應“臥波清曉”的設計理念。這樣的折形單元在結構上可以作為空間桁架,在兩側V型鋼柱的支撐下,做到“雙站融合”主線下的建筑結構一體化、形式空間一體化。

車站屋面結構示意圖

無縫銜接:

天橋連通車站與科創中心

西岑站首層空間為一橫多縱的布局,通過在示范區線與17號線之間的中廳左右適當布置半室外空間,用於容納便民服務設施或開展臨時集市,進而實現車站南側西岑中心河與站體首層空間的雙向連通。

中廳一層效果圖

二層中部的連接體則提供了開放的換乘體驗,上部經由高側窗進入的漫射光投射在連續高聳的V型柱列上,可營造出一種溫和而庄重的空間氛圍,做到對車站室內外整體風貌的統一設計把控。

中廳二層效果圖

西岑站在二層建設了人行天橋。該人行天橋起點位於17號線站點二層和示范區線站點二層之間的非付費區換乘通道,平行於17號線向東上跨培雅路后向南轉折,依次下穿示范區線、上跨西岑中心河、上跨岑卜路,最后通過梯道在岑卜路南側公共綠地內落地,並設直梯1部,與華為練秋湖研發中心無縫銜接。

紅圈內為在建人行天橋

不止於交通:

更是生活圈紐帶

西岑科創中心是示范區“一廳三片”重要組成部分,旨在打造世界級科創小鎮。華為練秋湖研發中心位於西岑科創中心的東片區,將對示范區產業發展發揮引領性作用。

車站實景圖

“雙站融合”的交通樞紐讓西岑站肩負著城郊通勤及城市生活兩大層面的復合職能,並以這一站點作為西岑科創中心及華為練秋湖研發中心“15分鐘生活圈”的交通核心及重要生活服務集聚點,聯系起設施圈、環境圈、鄰裡圈、社交圈。多維的聯系將西岑站原本的“交通性空間”轉變為了復合的“城市公共空間”,不僅可以提供基礎生活服務、應急保障服務,也可結合示范區相關企業展示成為周邊科創研發基地與公眾交流的窗口。

隨著今年底軌道交通17號線即將通車運營以及示范區線的穩步推進,“雙站融合”的西岑站逐漸揭開面紗,未來從西岑科創中心、華為練秋湖研發中心到上海中心城區將更加便捷,日趨便利的交通將為示范區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資料: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執委會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