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臨港人︱謀篇布局,探索臨港公交的正確“打開”方式
——記臨港投控集團新片區公交公司總經理張春光
“如何實現真正的‘家門口’服務?這是份大綜合‘考卷’。”當被問到臨港的公交何時能實現“出門即上車,下車即進門”,臨港投控集團新片區公交公司總經理張春光的回答有些新奇。
“操盤手”調研走訪,讓“休眠”運力做“乘法”
8月28日,臨港投控集團新片區公交公司“需求響應式”公交服務正式上線發布,新一代純電中小型化公交客車“都市精靈”完成臨港新片區首發,這意味著,在臨港,用手機可以“滴”到公交車了。
而在幾年前,這裡的公交線路隻有零星幾條。附近的居民就醫難、周邊的院校上課不方便等問題讓臨港公交的“操盤手”張春光下定決心啃下這塊“硬骨頭”。
經過多日的調研走訪和觀察,張春光發現,臨港新城除早晚高峰的時段外,其余時間公共交通的運力和沿線的需求並不匹配。“新片區的公交需求呈現很明顯的峰谷差,非高峰時段的運力處於‘空轉’的狀態,而真正的需求並未得到滿足,這就造成需求和供給的錯位,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看准了就抓緊干。今年2月起,張春光團隊啟動了臨港新片區“需求響應式”公交創新項目,率先在高校、醫院等場景中進行試行,面向高校師生、社區居民等提供了響應式接駁服務。
對於這樣摸著石頭過河的創新舉措,張春光有自己的考量:“臨港作為新城,公交客流的培育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隨著新片區的發展,原有公交覆蓋已無法滿足當下區域內市民生活的需求,‘需求響應式’公交創新項目既能精准對接需求,實現點對點服務,又能重啟‘休眠’的運力,既幫老百姓解決了問題,又能避免運力浪費,以后乘客不用漫無目的地等車,上車有座位,下車到目的地。”
“打開‘臨港出行’小程序,一鍵‘下單’,方便又實惠。”得益於“需求響應式”公交服務,家住臨港的李阿姨上六院東院看多年的腿疾再也不用愁了,“以前要麼打車,要麼女兒送,費錢費事兒,現在去趟醫院方便多了!”
能實實在在為周邊的居民解決問題,印証了張春光的思路是對的。不同於常規公交運營模式,高校及醫療專線採用“需求響應式”模式進行運營,根據乘客預約需求及時響應,按需發車,乘客可在運營時間段內,根據自己的出行需求通過小程序提前預約,乘客候車時間減少了30%,進而降低了出行所需的時間,提升了乘客出行的便捷性和舒適度。
看著自己謀篇布局的公交新模式逐漸獲得了周邊居民的認可,張春光又在今年3月底開通了“需求響應式”公交服務的高校專線和醫療專線,覆蓋了三大服務群體,滿足了師生進出校、社區居民就醫及醫護人員通勤的出行需求,其中,醫療專線真正讓廣大患者、探視親屬及醫護人員等享受到了“上車即至醫院,下車即進診室”的全新體驗。截至目前,兩條專線已累計運營裡程突破4萬公裡,累計接駁人次共計1.67萬人次。
“代碼師”統籌資源,讓運力向算力轉型升級
“那這樣的定制路線如何在短時間之內成行?”面對記者對運行線路的質疑,張春光道出了降本增效的法寶——數字賦能,由運力向算力轉型升級。
怎麼做?張春光分平台端和車載端兩手抓。“通過運控中心的建設開發,搭建‘分析研判、輔助決策,監測預警、防范風險,聯動指揮’一體化管理決策系統,實現公交運營管理的數字化轉型﹔車載端落地車輛網聯化改造,將公交車輛打造成城市數字信息的智能移動終端。”
通過數字賦能,公交系統自動採集預約乘客的出行需求,並根據不同個體起始位置、到達目的地、周邊公交資源分布、運行能力及不同方案對區域整體通行效率影響做出研判,即時計算出高效質優的接駁線路,依托智能算法實現靈活調度車輛並調整班次安排,避免運能浪費,從而提升公交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讓‘休眠’的運力重新‘活’起來,我們負責‘寫代碼’,真正運行起來還得靠這些數據。”張春光說。
近年來,臨港公交不斷突破創新,向投、建、運一體化復合型企業邁進,為臨港新片區公共交通高質量發展再添新活力、再賦新動能,張春光帶領的團隊作為背后的“軍師”功不可沒——優化線路規劃、站點布局及運力調配,提升公共交通運營效率,促進多模式交通無縫銜接,努力為市民營造便捷高效的公交出行環境。
作為上海臨港新片區公共交通有限公司總經理,2023年底,張春光帶領公司全面推進需求響應式公交模式創新:3月在試點高校、醫療等場景試點響應式模式,積極參與研究制定需求響應式公交整體規劃方案及發展路徑,形成周例會制度,針對試點效果改變原有項目立項建設模式,通過購買服務模式與開發團隊強綁定,能夠及時根據前端市場需求優化軟件服務﹔通過與綜合社區充分調研,結合社區出行特征,設計園區類需求響應式出行新模式,與常規公交,定制班線相結合,2024年8月在綜合社區等出行需求較為集中的區域試行區域閑時需求響應公交新模式﹔同時,在政策方面,由於該模式部分業務突破常規公交行業考核標准,張春光牽頭與行業主管部門進行溝通,在臨港新片區先行先試。
“擺渡人”保駕護航,讓需求與供給智慧對接
臨港新片區作為新時代上海發展的“王牌”,隻有各項民生工程落到實處,才能解決建設者的后顧之憂。
作為進出口貿易龍頭城市,上海擁有上海港和洋山港兩大港區,日均過境貨車眾多,臨港新片區物流園區的集卡司機達2萬名,貨車司機停車休息環境亟待改善。
2021年,臨港集卡綜合服務區創建了首個綜合性、一體化的大型集卡服務中心“司機之家”。3年來,從硬件設施的提檔升級,到管理服務的優化賦能,服務區不斷為“司機之家”注入新內涵。2023年,張春光及其團隊傾力打造的臨港集卡服務中心黨群服務站,更是以其卓越的服務和創新的管理,榮獲國家5A服務站的殊榮,成為行業內的標杆和典范。
無論是節假日還是臨港片區的煙花秀、燈光秀、開學季、放假季,在這些忙碌的現場總能看到張春光的身影,解決停車問題、保障短駁運力就是他的職責所在。每一個需要保障的節點,他和他的團隊(停車公司、公交公司)都至少提前兩個月開始策劃保障方案,總要經歷多重打磨后才穩定方案,接著就是實地踏勘和實戰指揮了。在保障實戰的日子裡,張春光每天與區域負責人召開晨會,布置工作要求,每晚進行保障復盤,正是有這樣日復一日的堅持,才能為市民的出行保駕護航。
服務始終跟著需求走,讓需求與供給智慧對接。“考慮到公交有嚴格的行業管理規范,真正實現‘家門口’的服務,還需要各方配合打組合拳。”看著逐步培育的客流和好評如潮的定制化線路,張春光笑道:“未來還將探索更多應用場景,滿足市民的多元化出行需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