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金融科技,熱點熱議——2024外灘大會觀察(上)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謝衛群
2024年09月10日16:3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9月5日至7日,2024 Inclusion·外灘大會在上海黃浦世博園區舉行。大會延續“科技·創造可持續未來”主題,致力於構建一個促進國際交流、科技與人文融合的對話平台。

2024外灘大會9月5日至7日在上海舉行。

匯聚重磅嘉賓的主論壇,36場見解論壇,10余位享有盛譽的中外院士,500多名行業領軍人物……2024外灘大會深度探討科技趨勢與產業融合,就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金融科技中心建言獻策。

圍繞金融科技熱點,與會人士展開熱議,貢獻了許多獨到深刻的見解。

如何認識人工智能帶來的全球主義?

提出並回答這一問題的,是凱文·凱利——著名未來學家、《連線》雜志創始主編、《5000天后的世界》作者。通過視頻連線方式,他在2024外灘大會主論壇上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凱文·凱利在2024外灘大會主論壇發表視頻演講。

他認為,全球主義、創新加速和AI(人工智能)驅動生成,是人工智能影響世界經濟和文化的三大趨勢。

相對來說,對創新加速和AI驅動生成的趨勢比較好理解。新技術正在推動和加速創新,如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等。人們越多採用這些技術,創新加速的進程就越快。而AI驅動生成也將成為科技文化趨勢,用AI技術來生成一切。未來人們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將是生成新的任務。

凱文·凱利表達的全球主義這一趨勢,特別值得關注。他以為,全球主義正在迅速推進,因為我們正在共同構建一個基於技術的“超級有機體”。他說,“簡而言之,人們正將全球的手機、筆記本電腦和所有的數據服務器連接成一個巨大的計算系統。每一台設備就像這個龐大計算機的一個神經元。這台超級計算機在一個前所未有的規模上高速運行,幾乎可以被看作唯一的巨型計算機。”

他強調,盡管人們有不同的機型選擇——蘋果或Windows,iOS 或 Android,身處不同的國家,但本質上這一切仍然是一台機器,這台機器是所有技術運行的新平台。世界上的所有數字技術包括人工智能,都運行在這個新平台上。他說,“根據網絡效應,我們知道個體的成功——你自己努力的成功——實際上取決於這個平台的成功。”這台全球性機器帶來的是一個經濟、文化的共同體,是一種正在崛起的文化,一種匯聚了當今世界所有事物的文化,“現在人們最基本的需求是住所、衣食和Wi-Fi。因此,這就是新的全球文化。”

凱文·凱利強調,我們正處於在同一台全球性機器上運行的道路上。這是所有技術運行的新平台。當然,可能會有不同的版本和不同的接口,可能因國家而異,但背后始終是一台大型機器。他認為,“如果你想在全球范圍內取得成功,你必須在這個平台上運行。”

AI+很流行,但AI+該加什麼?

AI興起,AI+很流行,但是,AI+到底應該加什麼?中國工程院院士、之江實驗室主任、阿裡雲創始人王堅對此作了深入的分析。

“大家今天談到AI+的時候,往往會簡單地加一個行業進去。我覺得,這把人工智能庸俗化了。”王堅感嘆。

AI+到底是什麼?王堅以GPT的誕生為例,認為需要對AI+有一次新的思考。他指出,AI+不是AI和產業的簡單結合,而是數據、模型和算力的組合,雲計算就是AI時代的基礎設施。在AI+邏輯下,ChatGPT不是一個應用,而是一個應用平台,如同上世紀的offce一樣。他說,“但是,把ChatGPT再拆一拆,變成一個基礎模型的話,事實上Chat就是一個應用。所以,ChatGPT就是GPT+Chat,但Chat不是一個簡單的應用場景。”

王堅院士在2024外灘大會主論壇發表演講。

王堅認為,當你做不出一樣比ChatGPT好的東西的時候,至少有兩個原因在約束你,第一,你的技術有沒有做好?第二,你對這個問題理解的深度,能不能真正找到問題所在?

王堅說,微軟在跟Open AI合作過程中,不只是做了Chat,其實還討論了GPT可以用到的更多場景,但最后隻有Chat變成了產品,因為它是最具有革命性的。這個過程中,機制創新非常重要,因為用傳統的方法,是投不出Open AI這樣的公司的。

當我們講AI+時,“+”不是加什麼東西,更重要的是“+”一個機制創新。這個創新就是數據、模型和算力的組合。當數據、模型、算力的規模都有了巨大的變化,這時就一定要引入新的東西,那就是AI的基礎設施。 王堅說,“什麼技術會對人類產生最長遠的影響?就是當它變成了基礎設施。”

王堅在演講中總結道:“當你看AI、AI+、AI基礎設施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世界不但技術在革命,機制也在革命,基礎設施也在革命。沒有比這三項革命在同一時間發生更令人激動的了。我想這些革命正在創造未來。”

要不要都做大模型?“不擁抱即出局”嗎?

人工智能大時代涌來,面對AI,面對ChatGPT和SORA,一種“不擁抱即出局”的焦慮正在傳導,企業該怎麼辦?

“AI時代是一個很好的時代,值得並需要行業所有人投入進來,一起去做擅長的事情。”釘釘總裁葉軍在外灘大會上說,“但是,有1%的公司去做大模型就可以了,剩下99%的公司應該一起去做好應用創新、人機融合。”

  葉軍談到,從事計算機行業的人都喜歡“18個月摩爾定律”,而最近這18個月,行業內發生了很多變化,其中就包括對大模型的熱情出現降溫。他認為,大模型有所降溫、降速,對於行業長期發展反而是件好事,“任何一個行業,如果企業瘋狂做營銷、做推廣,是很危險的。隻有當企業回到正常狀態去做研發,才能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經歷過挫折后能夠繼續往前走,這家企業才會真正具備創新力、競爭力。”

  18個月前,葉軍曾告訴團隊:釘釘不要去碰大模型,而是要用好大模型。“我們的技術人員在做業務過程中,喜歡‘拿個榔頭到處去找釘子’,看看哪個釘子合適就敲一下,也許那個釘子不合適,但你也得敲一下。我相信接下來的18個月,是應用驅動人工智能創新的一個新階段,是‘釘子找榔頭’的階段。”

9月7日下午,觀眾頂著烈日驕陽進入2024外灘大會會場。

“人工智能發展已進入落地階段,以意圖為中心的AI與人協作方式正在建立,而企業數字化轉型,必須是技術、管理、組織三位一體齊頭並進。”上海交通大學中銀科技金融學院執行院長、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劉少軒說。

劉少軒分析,轉型不應局限於技術的應用,還涉及企業文化、管理辦法、組織結構的革新。換句話說,企業成功轉型的症結,往往不在技術上的挑戰,而是管理層和員工的行為。他還認為,企業轉型周期一般為1至2年,經歷形成共識、影響顯現、拓展、持續改進等環節,這就需要企業在爬坡期及時補短板、拉長板。

香港科技大學校董會主席、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說,雖然GPT已經如火如荼,大家都等著GPT5出來,說不定哪天還有GPT6,但實際上我們應該從做學問的角度回過頭來再想想,今天我們對智能的理解還是非常有限的,所謂的深度學習其實對很多東西還不能解釋。他說,去年在香港科技大學聚集了一批海內外計算機科學家,大家一起討論涌現智能背后的數學原理到底是什麼,“今天,人工智能還處在一個相對來講比較早期的發展階段,但是行業上已經有很多的應用,的確也值得下定決心做應用了。我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本文圖片均由謝衛群攝)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