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高校以人工智能助力古語言文字傳承
這個暑期,華東師范大學與麗江師范學院兩校師生再次攜手,聚焦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與發展,開展了以東巴文為研究對象的社會實踐活動。
實踐團隊聯合麗江市東巴文化研究院,依托語言文字基礎理論與多種人工智能技術,成功研發並發布了東巴古籍智能翻譯系統。同時,圍繞前期開發的《東巴文象形文字讀本》和《東巴文傳承教育課程》,實踐團隊在小學開展實地授課,調研了新形態教材在課堂中的應用情況,並進一步探討了課程和教材的后續完善與發展。實踐團隊還開展多次主題分享和學術研討等活動,深入調研多個東巴文化場館,兩校青年學子在交流與思維碰撞中互相學習與成長。
東巴古籍智能翻譯系統頁面展示
東巴文是納西族的獨特文字,擁有1400多單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著的象形文字,被譽為文字的“活化石”,並於20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然而,其傳承面臨困境,數字化之路尤為艱難,字符的多樣性和非標准化等特點使得這一過程復雜且充滿挑戰。
“2021年11月,應周青老師邀請,我有幸第一次訪問麗江,親身體驗到燦爛的納西族文化以及面臨失傳的東巴文字,心中感慨萬千,深刻體會到保護並發揚這些優秀的民族文化是我們的責任。”在東巴古籍智能翻譯系統研發合作協議簽約儀式上,華東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長周愛民追溯了本次社會實踐的初心。
隨后三年裡,華東師范大學與麗江師范學院深度合作,協同麗江市東巴文化研究院,共同研發出東巴古籍智能翻譯系統,編寫了面向青少年和對東巴象形文字感興趣的讀者的《東巴文象形文字讀本》,並開發了一系列東巴文傳承教育課程。
東巴象形文字讀本(第一冊)(部分)
東巴古籍智能翻譯系統以東巴文字理論研究為支撐,基於東巴文化研究院提供的大量圖像和語音數據,綜合採用圖像處理、深度學習、大模型等多種人工智能技術,初步實現了東巴典籍的智能識別與誦讀功能。系統為東巴文字的識別、翻譯與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技術支持,加速這一古老文字的深層含義得以在現代語境下重新解讀和傳播。
《東巴文象形文字讀本》系列書籍和東巴文傳承教育系列課程則助力東巴文在麗江當地中小學和麗江師范學院中進行傳播和教學,為東巴文化的傳承與普及搭建了橋梁。這些教材和課程不僅為公眾提供了學習東巴文的便捷途徑,也為東巴文化的長期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