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基層工作:追求善治,彰顯城市的人民屬性

上海基層工作重心轉向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現代化治理案例不斷涌現
追求善治,彰顯城市的人民屬性
“你支持夜市外擺攤嗎?”“有煙火氣、消費方便。”“可能有噪音、影響環境。”近日舉行的第三屆浦東城管論壇上,自主報名與會的市民拿起麥克風,大聲表達自己的觀點。有人說,這是自己離城市治理最近的一次,“我的主張很可能會成為地方城管部門的決策依據”。
事實上,創新參與模式,開放意見表達,早已成為上海開展工作的重要抓手:樂山綠地建設,聽証會持續了近7個小時,收集的居民意見不下50條﹔多區居村干部評價體系,將“群眾滿意度”指標權重提升到50%,甚至60%以上。
城管工作中展現全民共治,示范意義更大:過去百姓眼中“強勢”的執法部門,從管理主體變成治理發起人,背后不難看出一座城市的“人民”屬性。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重大命題。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進一步強調,要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推動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創新,加快建設智慧城市,率先構建經濟治理、社會治理、城市治理統籌推進和有機銜接的治理體系。
上海的善治故事,要繼續講,要創新方式方法地講,更要讓每個上海市民來講。
探索善治,從管理走向服務
7月上旬接連幾個酷暑天,都是五裡橋街道中二居民區社區干部忙碌的日子。“一天見兩面”是這段時間社區服務居家老人的標准。與此同時,市區不少街道的社區食堂也開始豐富菜品供給。
社區,城市治理的最小單元。2014年,上海將“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列為市委一號課題,基層工作重心就開始鮮明地轉向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
10年間,為基層賦權、減負、增能的一系列舉措逐步到位,現代化治理案例不斷涌現。黃浦區推廣了居委干部錯峰錯時上班制,實現為居民服務全年無休﹔長寧區延伸“小板凳”走訪工作法,確保全體居委干部每周固定半天在社區微網格現場辦公﹔閔行區發布“社區工作者勝任力模型”和“能力評估報告”,全方位推動社區工作者綜合勝任力的提升……治理在實踐中走向科學化、標准化、現代化。
上海持續探索推進的“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本質上也是在探索超大城市的善治方案。上海提出,到2025年,社區公共服務設施15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將達到85%左右。在虹口區,市民驛站注入養老托幼和文化服務,因地制宜優化菜場商超、街邊小店、街心花園等點位布局﹔楊浦區成立老年助餐服務聯盟,區內老年助餐企業、餓了麼、達達集團參加聯盟,共同提供公平普惠安全、優質健康適老、快捷便利到家的老年供餐全鏈條……今天市民們司空見慣的“家門口”設施與服務,很快又會迎來迭代升級,釋放更大的治理效能。
聚合民意,從共謀走向共治
2023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構建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體”,為上海下一步深化、優化城市治理工作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建設城市治理共同體,關鍵在形成合力,要讓各類社會組織、企業單位,以及廣大老百姓都能通過各種渠道表達、參與。
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長寧區虹橋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考察時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種全過程的民主”。多年來,基層立法聯系點從首提地發軔,不斷開枝散葉,擴至全市16個區。截至2023年12月,上海25個基層立法聯系點已對107部法規征集了21921條意見,其中2590條被採納。
在金山區石化街道海棠居民區,300平方米的屋頂花園多年前還只是一處廢棄的露台。居民充分利用“人民建議征集”渠道將問題上報。街道調研評估后很快拿出專項資金對露台進行改造。
暢通民意,往往是喚起居民自治的第一步。海棠居民區的花園建成后,后期的養護照料,均由居民志願者自發完成。隨著“隨申辦”上線“隨申拍”功能,參與治理、群策群力變成一種舉手之勞:道路坑窪不平、晚上路燈不亮、冬季積水結冰……遇到這些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市民隻要拍下照片,通過手機上報現象,就能起效。
不久前,市民胡先生在上報了地鐵站共享單車亂停放的意見后,僅僅半小時就收到了一條處置短信,以及處置完成的現場照片。“每一次如實上報情況,都能得到正向反饋,這種即時反饋會激發人的城市榮譽感和主人翁意識。”胡先生說。
事實証明,治理是更為先進、更高層次的管理。它重視制度規則,卻不僅僅依賴制度規則,而是強調在規則體系的基礎上喚醒民眾參與意識,調動民眾主觀能動性,促進社會協同和整體互動,最終導向全社會的合作共贏。
智慧賦能,從傳統走向未來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2018年11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浦東新區城市運行綜合管理中心考察時指出,要注重在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抓住牽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牛鼻子”,上海在全國首創推出“兩張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和城市運行“一網統管”。
目前,“一網統管”已打造28個“高效處置一件事”標杆場景,包含了應急、消防、交通等諸多方面的城市安全保障工作,基本實現了城市各類風險和突發事件的“四早五最”,即早發現、早預警、早研判、早處置,並在最低層級、用最短時間、花相對最小的成本、解決最大的關鍵問題、爭取綜合效益最佳。
去年12月28日下午,東海大橋部分橋面出現團霧,能見度瞬間下降。氣象部門基於大模型預測,提前發出預警,屬地交警接到消息后馬上趕赴現場部署,歷經38小時,通過199次警車開道護送3.3萬多輛車過橋,成功實現了“零事故”。“一網統管”體系下,盡可能讓群眾在“無感”中度過風險早已成為常態。
越來越多的政務服務和公共服務,也可以僅憑一部手機就能辦理享受。目前,“一網通辦”已接入事項3668項,累計辦件超4億件,打造出41個“高效辦成一件事”標杆場景。過去一年裡,全市所有的事項辦理超過80%都在網上完成。許多情況下,辦事隻需一張身份証,甚至展示電子身份証即可。
刷一刷碼,就可以乘地鐵公交、就醫、買藥、進圖書館……“一碼通全城”正逐步成為現實。現在,“隨申碼”正成為城市服務碼,讓廣大市民更加便捷地觸達各類城市公共服務。今年,“隨申辦”還將進行進一步改版升級,讓服務“找得到”“用得好”,從標准化推薦轉變為個性化呈現,最終實現“千人千面”。
在《中國城市數字競爭力指數報告(2023)》中,上海以89.17的總分列居第一,位於全國數字化轉型“引領梯隊”。去年全球智慧城市博覽會上,上海“兩張網”建設更是獲評全球智慧城市數字化轉型最佳案例。上海善治,正在為世界帶來新思考與新經驗。(記者 杜晨薇 吳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