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七日談丨城市文脈奔流,不舍晝夜
深夜的城市,除了日夜值守的運行保障人員、24小時亮燈的便利店等,還應該有哪些溫暖?上海告訴你,還有24小時開放的圖書館——
解放日報相關報道
過去的一周,正逢上海首個24小時公園圖書館和平書院滿月。累計接待讀者16.5萬人次,實現圖書借還5.1萬冊次,新增借閱卡讀者逾1800人次,深夜不乏借閱需求……這些數字,讓人看到一處萌新業態的良好長勢,不由期待起未來更多的可能。
難免有人有質疑,圖書館24小時開放,會不會更多是一種噱頭而不是必須?這其中,當然會有不小的新店效應,會有年輕人沖著新館來打卡,也會有不少沒有明確閱讀目的、偶爾走進來的市民。但更充足的供給,自然會滋養出更多的需求,閱讀推廣,不能因為這點擔心就止步不前。
也會有人疑惑,這種深夜圖書館模式可持續麼?上海從來不缺少深夜供給,這其中當然包括充足的文化供給:24小時書店、24小時書房、24小時自習室等形態兼具。然而,24小時圖書館有自己的特色——選書擺書不會特別考慮銷量盈虧,不以經濟利益為首要目的,其實質是一種普惠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這也從根本上保証其運轉的連貫性。
城市文脈奔流,何須分晝夜。
和平書院的難能可貴之處,除了24小時開放,還有一個關鍵詞——公園。去過和平書院的人,都會贊嘆其周邊風景。和平書院地處虹口區和平公園,身后便是寬闊草坪綠草茵茵。坐在閱讀位,窗外風景如畫,城市中最為寶貴的自然生態,盡收眼底。
上海,從來都舍得將好風景留給文化供給。2021年,放棄建高樓和億元稅收,上海小陸家嘴最后一塊土地留給了浦東美術館,那裡有落地窗外的浦江奔流、有周邊洶涌的財富奔流,館內,是靜謐的藝術世界,恍如辟出第四維度。“一江一河”,是世界級的濱水空間,上海近年下大氣力將濱江濱河岸線貫通開放,隨后,濱水公共空間集聚起大量藝術空間、藝術機構。僅外灘老建筑“第一立面”的幾百米路線上,就藏了三家久事系的藝術空間——久事美術館、外灘18號久事藝術空間、久事國際藝術中心……濱水藝術高地,正在這座城市悄然崛起。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特質。人們常說,有風景的地方就有新經濟。在上海,有風景的地方總有文化在積澱。歷史奔流至今,鑄就這座城市堅實的文化底座,承繼著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源與流,這座超大城市豐富充裕乃至優雅的文化供給,成為城市溫度的最佳載體。
開闊胸懷,同樣體現在海納百川。
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者,上海是中國與世界接軌程度最深的城市之一。上海的文化空間、文化活動、文化萌芽,有著不舍晝夜、無問西東的顯著特征。僅舉一例——7月19日,全球最大規模、亞洲最高等級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就將在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開幕。這場全面揭秘古埃及文明及其最新考古發現的重磅大展,超過95%的文物為首次來到亞洲。上海博物館還將選擇若干中國文物與埃及文物共同陳列,探討不同文明對人類永恆命題的理解。這場上海與世界的對話,將成為古老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精粹之間的兼容共振。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