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發現黃浦 | “時空花園”驚艷亮相,董家渡金融城蓄勢騰飛

2024年05月31日13:29 |
小字號

黃浦濱江有一座亮眼的“時空花園”——董家渡花橋,一端連著外灘濱江,另一端連著董家渡核心區的商業體和辦公樓。市民可以通過“空中花廊”,從董家渡老城廂腹地橫跨中山南路、外馬路,直達南外灘濱江空間。

董家渡花橋。上海黃浦供圖

這座“醞釀”了四年多,在“一江一河”公共空間“上新”的“上海最美人行天橋”,為何能成為45公裡濱江岸線中璀璨的新地標?這得從董家渡說起。

沙船雲集,董家渡碼頭日益繁榮

從楊浦大橋到南浦大橋,黃浦江河道呈現了S形的曲折。南部凸出的端點,人稱董家渡。

據嘉慶《上海縣志》記載,這裡初為北倉渡,后因浦東有一戶董姓人家,用能坐二十多人的雙槳船在此來回擺渡,遂又改為董家渡。1918年前后稅務局將渡口改建為碼頭,稱董家渡碼頭。

20世紀30年代董家渡碼頭(黃浦區檔案館提供)

董家渡泛指董家渡路外馬路口周圍一帶地區。董家渡路是這裡的主干道。中華路至外倉橋一段曾叫小南門(大)街,路西端與中華路連接處是商業集中地區。坊間有語雲:“靠著董家渡,由南往北開發,才有外灘,然后再由東往西發展,才有了上海。”

2003年董家渡路。景智宇/攝(黃浦區檔案館提供)

位於小南門外會館街38號的商船會館,1715年建成,是上海第一所同業會館,距今已有309年,是上海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會館,其落成比上海正式開埠還要早128年。它見証了上海“以港興市”的歷史進程,也承載了“海納百川”的上海城市精神。

20世紀50年代商船會館大門(黃浦區檔案館提供)

據《上海名街志》記載,從15世紀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四五百年間,上海的沙船運輸業在中國國內南北水上航道和沿海航道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史上都居重要地位。

研究上海史的朱夢華先生在所著的《上海的沙船業》一文中說,那時的十六鋪地區“帆檣如織,舳艫蔽江,裝卸上下,晝夜不息,蔭成當時南北綰轂的通商區埠。上海之所以能匯集全國各地貨產,形成世界有數之名城,與沙船的使用是分不開的”。歷史上沙船雲集於十六鋪,導致十六鋪地域日益興盛和繁榮。

清末,十六鋪碼頭桅檣林立(黃浦區檔案館提供)

除了沙船,董家渡知名的還有輕紡面料市場。據《南市區續志》記載,董家渡輕紡面料市場位於董家渡路118號,地處南浦大橋橋堍,佔地面積3000平方米。該市場於2000年3月18日開張,共有227隻營業攤位,主要由外地的企業和本市的私企業主、個體商販以及下待崗職工承包經營。除零售和批發外,還設有量體裁衣、加工定制“一條龍”經營服務項目。

行業內一直流傳著一句話:法國的設計,英國的面料,上海的做工。曾幾何時,“上海裁縫”一直為服裝界津津樂道——當年,來上海旅游的老外們,會慕名去做中裝﹔精打細算的小白領,會手捧時裝雜志去駁樣﹔服裝專業的學生,則會帶著作業去淘面料。

2007年,為配合董家渡聚居區整體開發,董家渡輕紡面料市場停業,90%左右的業主遷至南外灘輕紡面料市場營業。

金融城初具規模,外灘金融集聚帶建設正當時

從碼頭興盛到面料市場出圈,董家渡自上海自開埠以來,就一直站在中國經濟模式轉型騰飛的“潮頭”:在上海人的眼裡,董家渡不僅是老城廂,是重要的城市脈絡所在,更是上海邁向卓越全球城市的宏偉藍圖。

2009年,《黃浦區關於服務上海“兩個中心”戰略加快推進外灘金融集聚帶建設的實施意見》發布。以董家渡周邊區域為代表空間載體迅速崛起,綠地外灘中心等新建旗艦項目漸次完工,沿著滔滔不息的黃浦江,曾經擔心空間載體稀缺、發展受限的外灘,得到“拉長”。

董家渡13、15地塊(黃浦區檔案館提供)

金融業是黃浦三大千億級產業之首。近年來,黃浦區積極推進外灘金融集聚帶建設,全力推動機構集聚、持續優化產業生態、提升核心承載功能,金融產業規模和貢獻度保持較快增長,產業能級持續提升。處於外灘金融集聚帶上的董家渡也就此成為其中的重要一環。

建設中的董家渡金融城已成功引進一批高能級金融機構、科技創新型領軍企業及龍頭專業服務機構,產業集聚度持續提高,金融業態不斷豐富,涵蓋了要素市場、銀行、証券、保險、基金、融資租賃、金融科技等傳統金融與新金融領域優質機構。

經歷了長期城市更新、新老交替的董家渡,正在一步步蛻變。

董家渡花橋。上海黃浦供圖

2023年7月,董家渡花橋實現東西貫通。一邊近觀奔流不息的黃浦江水,一邊遠眺現代摩登的董家渡金融城,這座上海最美人行天橋的亮相著實驚艷,不僅串聯整個外灘景觀帶與24小時不夜城,也全方位激活著黃浦金融聚集帶。(歷史資料來源:黃浦區檔案局(館))

(來源:上海黃浦)

(責編:葛俊俊、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