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層分類管理 虹橋商務區破解"最后兩公裡尷尬"

打車、公交、步行都費勁,最終選擇最容易破題的共享單車
大虹橋破解“最后兩公裡尷尬”
家住莘庄,公司在虹橋品匯,“90后”姑娘小張每天上班就像打仗,容不得任何環節“掉鏈子”:8時出發,乘坐公交189路,路上1小時15分鐘,下車后再步行不到10分鐘,基本能趕在9時30分前到崗。
最近,她發現公司附近增設了2處共享單車停放點,於是其通勤路線有了靈活選項:她可乘坐班次更多的虹橋樞紐4路,到達虹橋樞紐后,距公司還有2公裡多,再騎10分鐘共享單車,也能確保上班不遲到。
目前,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已有5萬白領,虹橋交通樞紐平時日均客流更有40萬至50萬人次,但在外部大交通暢達的同時,其內部微循環卻存在毛細血管淤堵的難題。工作生活在大虹橋的人,或多或少都遭遇過“最后兩公裡尷尬”。
不長不短的路讓人頭疼
在虹橋商務區3平方公裡核心區內,機場、火車站、地鐵站是一個中心輻射點,周邊稍遠的商務樓宇、居民區在2公裡左右,但不管是商務樓裡的人去機場、火車站,還是從地鐵站出來的人到商務樓或居民區,這段不長不短的路總讓人頭疼。
看起來,有打車、坐公交、騎單車、步行等多種選擇,但其實,每個方案操作起來都很費勁。
從虹橋站出來打車,通常排隊要半小時,因為距離太近,還會被司機抱怨。對於上班族來說,早晚高峰也很難打到車。
如果坐公交,等車需要花時間,兩頭往往要步行,有時比步行時間還要長。
騎共享單車,大約10分鐘,是不是最靈活方便?並不是。“車輛少”“停放難”是兩大吐槽點,去年一季度這方面的12345投訴量曾達113件。
不過,綜合分析幾種方案,共享單車還是最容易實現的一種方案。今年以來,閔行區新虹街道在轄區新增了13處共享單車規范停放點,共形成了57處共享單車規范停車點位,對商務區29個地塊378棟商務樓宇實現了全覆蓋,每棟樓都能在200米范圍內找到屬於自己的停車點。據監測,目前,虹橋商務區共享單車日均投放量在1800輛至2000輛,理論上可滿足騎行需求。
實際效果如何?日前下午3時許,在虹橋商務區1路的申虹路淮虹路公交站,黃女士下車,看到路邊停著一排共享單車,她立刻上前掃碼。
“離公司還有一兩公裡,走路太慢了,騎車去隻要幾分鐘。”黃女士說,她家住青浦區趙巷鎮,上班選擇地鐵17號線+共享單車,從地鐵口騎車到公司大約10分鐘。
這個停車點是最近新增的,主要服務旁邊的虹橋嘉匯廣場辦公人群。據了解,這個地塊裡,有不少長三角城市的辦事點,工作人員經常往來於長三角城市與大虹橋之間,對於從虹橋嘉匯到火車站的1.8公裡有切身體會,“看起來路不遠,走走需要20多分鐘,這個時間已經可以從上海虹橋站坐高鐵到蘇州北站了”。
單車停放點少“翻台率”低
實際上,在2018年之前,虹橋樞紐周邊道路兩側對非機動車還是“放開”的,那時商務區地面上每天停放的非機動車有上萬輛,從高架上看下去全是車,亂停放現象泛濫,甚至“圍堵”人行道、機動車道,給行人、開車族、騎行者都帶來麻煩,也嚴重影響了城市形象。
首屆進博會舉辦前夕,這一亂象得到徹底整治,核心區道路兩側再也沒了亂糟糟的非機動車,市容面貌變得越來越整齊干淨。
“2020年底,隨著商務區入駐企業白領的增加,核心區共享單車‘一車難求’。”新虹街道相關負責人坦言,由於虹橋商務區的特殊性,加上進博會對周邊環境的高要求,核心區道路兩側被劃為非機動車禁停區域,無法設置共享單車停放點,再加上“先天不足”,虹橋樞紐周邊也並未提前規劃社會臨時非機動車停車庫(點),所以給群眾的“最后兩公裡”造成了極大不便。
這兩年,新虹街道想方設法將原來的“非機動車禁停區”逐步打造成“非機動車規范停放區”。“新增的13處點位,除了分布在虹橋火車站P10南側、申虹路紹虹路西北側(康得思酒店南側)、虹橋嘉匯樓宇內、申濱南路公廁旁、蘇虹路公廁旁等,還分布在愛博家園的公交站點、人才公寓、學校等周邊。”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
記者走訪多個停放點看到,如今新辟的若干個點位都未設在核心區道路兩側,而是放在了背街小巷和樓宇地塊紅線內,因為位置相對較偏,知曉率也低,所以,部分停放點的利用率目前並不高,接下來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和引導。
除了停放點“設置難”,運營方也存在顧慮。作為新虹街道在共享單車領域的主要合作方,哈羅單車政府事務部負責人毛偉佳說,商務區內的應用場景並不豐富,呈明顯的潮汐化特點,主要集中在早晚上下班高峰,目前每天的共享單車投放量大約1800台,平均“翻台率”為2.19,並不高,一時難以盈利。要知道,閔行全區平均“翻台率”在4至5,市中心一些區域“翻台率”更是高達7。
分層分類管理,“各就各位”
既要保持市容環境干淨整齊,禁止在道路兩側停放非機動車,又要盡可能方便群眾出行,讓人們能在最近的地方找到共享單車、找到停放點——兩全之策在哪裡?
分層分類管理,讓車輛“各就各位”,是一個妙招。據了解,新虹街道將非機動車按屬性分為共享單車、社會車輛、外賣車輛和樓宇車輛等4個類型,設置不同停車點進行分層分類管理。截至目前,區域內共設置57處共享單車規范停車點位、19處潮汐外賣非機動車臨時停放點位、73處社會非機動車輛停放點位,形成了“政府—企業(共享單車企業、地塊物業)—市民”三方共治的非機動車治理新格局。
樓宇員工的非機動車停放需求,鼓勵各地塊自行消化解決,而不能往外推。為確保樓宇車輛進樓停放、不佔用社會車輛停放資源,街道引導各樓宇地塊給樓宇車輛車主發放停放身份牌3200塊左右。
57個共享單車停放點,主要是依托黨建引領網格治理的議事平台,通過協商由各樓宇地塊積極“獻地”。截至目前,商務區29個樓宇地塊共提供規劃紅線內的停放點40處,確保各樓宇地塊停車點位全覆蓋。同時,構建聯動處置機制,明確紅線內停車點位由各單位負責,紅線外點位由街道負責日常管理。
同時,潮汐式設置外賣車輛停放點。為方便外賣小哥取餐送餐,街道在虹橋天地、龍湖天街、麗寶廣場等商業體周邊,共設立用餐高峰時段外賣車輛臨時停放點19處,可停放時段為11時至14時、17時至20時,基本滿足外賣車輛的停放需求。
社會車輛停放需求是個大頭,也是對前三種場景的補充。為方便群眾在火車站、公交站、銀行、醫院、學校、商場周邊停放非機動車,街道一方面想方設法在樞紐周邊、核心區增加停放點,另一方面依托樞紐黨建平台與各樓宇地塊友好協商增設停放點,目前共設置社會車輛停放點73處,基本滿足需求。
今年以來,新虹街道還想方設法在火車站南北廣場(P9北側、P10南側)各新增1處共享單車和社會車輛綜合停放點,預計可容納非機動車1000輛,方便群眾到達和離開虹橋火車站,“從火車站的北、西、南這三個方向出站后,步行五分鐘均可找到共享單車”。
雖然一時難以實現盈利,但對共享單車運營企業來說,大虹橋的“窗口示范”“品牌宣傳”效應值得珍惜。如今,在哈羅單車的騎行軟件上,除了顯示哪裡有車輛,各停放點位也被一一標注,進一步方便群眾找車、還車。
同時,新虹街道也依托一網統管“非機動車治理”應用場景,可視化展示各類停放點的數量、地址等信息,對共享單車進行實時監測監管,自動預警共享單車停放點車輛飽和現象,並生成工單推送至單車公司及時處置。
據統計,目前,虹橋商務區的共享單車規范停車率保持在90%左右,遠高於其他區域的50%—60%。今年一季度,新虹街道非機動車停放管理相關的12345投訴量比去年同期下降60%以上。(記者 黃勇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