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上海市虹口區嘉興路街道提出“老伙伴計劃”

鄰裡互助,推動為老服務(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

本報記者 沈文敏
2024年05月27日08:4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為了讓居民的老年生活豐富多彩,不斷提升幸福感,上海市虹口區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提出“老伙伴計劃”,以結對互助的方式、由低齡老年志願者向高齡老人提供家庭互助服務。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探索建立老年友好型社區長效機制,在為老服務領域做深做實。

  

  “這是一個晴朗的早晨,鴿哨聲伴著起床號音……”一走進上海市虹口區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第一分站,嘹亮的歌聲縈繞耳邊。每天,市民驛站內老年人書畫、聲樂、朗誦、形體舞蹈等培訓輪番上陣,40多個團隊常年活躍,居民讀書看報、下棋健身……市民驛站成了居民的“網紅”打卡地。

  為了讓居民的老年生活豐富多彩,不斷提升幸福感,街道提出“老伙伴計劃”,以結對互助的方式,由低齡老年志願者向高齡老人提供家庭互助服務。從2012年發展至今,嘉興路街道已有眾多老伙伴志願者,熱心於鄰裡之間的互幫互助,成為高齡老人的知心人、貼心人和暖心人。

  關注個體差異,讓老人感受到溫暖和關愛

  董小琴阿姨是嘉興路街道自建居民區平和大樓的一名資深志願者,平日裡總是笑呵呵的,逢人就打招呼。在“老伙伴計劃”志願活動中,董阿姨主動把電話寫給結對老人,讓他們有困難就找她,隨叫隨到。

  結對的獨居老人王奶奶住在16樓,已經快90歲了,之前在家中摔了一跤,無法行走。董阿姨得知以后,主動幫助王奶奶去社區事務中心打聽如何申請長護險,然后備齊所有材料去申請,王奶奶很感動,逢人就說:“小董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啊!”

  董阿姨自己住在14樓,這一層還有她結對的獨居老人俞奶奶,今年已90歲高齡,董阿姨隔幾天就會替俞奶奶買菜,陪著老人聊聊天,每個月還固定替俞奶奶去社區醫院配藥。

  董阿姨說:“作為一名老伙伴志願者,我希望通過自己有限的力量給老人們帶去歡樂和溫暖,每當看到老人們從焦急不安到面露微笑,我感到無比驕傲和幸福,也收獲了無盡的感動和快樂。我會繼續堅持下去。”

  老伙伴志願者是一群充滿愛心和熱情的人,他們用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為社會福利事業貢獻著力量。他們可能已經年過花甲,卻依然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社會的責任感。

  沈慧萍是飄鷹居委會的居民,今年69歲,是一名老伙伴志願者。作為飄鷹居民區黨總支第三支部的支部書記,她一直堅持參與社區公益活動。

  居委會轄區裡的飄鷹花苑小區有一位獨居老人,頭頂長了一個膿包,但子女平時不在身邊。每當老人有需要時,沈慧萍阿姨就會主動陪同前往醫院進行照看。同時沈阿姨會定期拜訪獨居老人,陪伴他們聊天或者一起散步,幫助老人們處理日常生活中的瑣碎事務,增加他們的社交活動,讓他們感受社會的溫暖。

  沈阿姨時常說:“幫助獨居老人需要關注每位老人的個體差異,要尊重他們的意願和需求,從而與獨居老人們建立信任和親近的關系,使獨居老人可以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和關愛,提高他們的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

  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傳遞志願服務正能量

  虹口區的人口密度大、老齡化程度高,養老服務需求十分突出。瑞一居民區是嘉興路街道“守初心·嘉友老伙伴計劃工作室”的試點居民區,依托“家園黨建”,在老伙伴黨員志願者孫東娣的帶領下,黨員們始終走在為老服務第一線。

  孫東娣阿姨在小區裡結對了六七位高齡老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林伯母就是其中一位。孫阿姨每天都會到她家拜訪,一次林伯母摔倒,孫阿姨連忙趕去,從地上攙扶起老人,並輕聲細語安慰她,不料林伯母突然情緒失控,用指甲劃破了孫阿姨的皮膚,孫阿姨卻不急不躁,反倒放慢語氣安撫她:“認識我嗎?”溫柔的聲音慢慢喚醒了老人。

  為了照顧好這些老人,孫阿姨每天將行程安排得緊張又充實:凌晨5點起床煲湯,端著一鍋愛心濃湯,一路走,逐一到結對老伙伴家中看望他們……寒冬酷暑,年復一年,孫東娣樂此不疲。

  為豐富市民驛站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孫東娣也想了很多方法。

  每天,她都要協助老人量血壓,為了活躍老人思維,她用手機為老人播放新聞,還會有意“考一考”他們,請老人說一說自己聽到的內容。吃完水果扔果皮的時候,她還會借機教老人垃圾分類。晚上回到家,她還挂念老人,時常通過微信、電話關心他們的生活……

  之前市民驛站大門口的台階略高,輪椅很難推上去,孫阿姨擔心下雨天濕滑,會影響老人的安全。她便向街道相關部門反映了這一問題,安全隱患很快消除。老人的出行路安全了,她的心裡也踏實了。

  孫東娣作為“老伙伴計劃”的骨干志願者,她的親切幽默傳遍了嘉興路街道,大家都喜歡叫孫東娣“正能量阿姨”。問起孫阿姨為什麼這麼熱衷於社區志願工作,孫阿姨說,她的愛人生前因病癱瘓,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時間裡得到了社區很多關心。因此,她想將這份關懷傳遞給更多人。

  在嘉興路街道,有越來越多像孫東娣一樣的老伙伴志願者活躍在社區的各個角落,成為社區高齡老人的知心人、貼心人、暖心人。將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像種子一般播撒社區,推動黨建引領在為老服務領域做深做實。

  深化隊伍建設,積極構建社工梯隊培養鏈

  為探索建立老年友好型社區長效機制,嘉興路街道結合深化社區治理工作要求和社區骨干隊伍建設,開展崗位帶教,發揮好“傳幫帶”作用,積極構建社工隊伍梯隊培養鏈。

  面對社區居民的訴求,如何更加精准、迅速地解決?日前,嘉興路街道天水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王玥婷從書記助理的崗位選拔晉升后,積極推動便民服務點進社區、進樓棟,在日常走訪制的基礎上增加了小區樓棟定時定點咨詢點位制,並制作精細化服務清單,變“等居民上門”為“主動向前”,及時解決居民急難愁盼問題。她表示:“有備才能無患,服務清單也會根據居民的訴求及時更新。”

  此外,她聚焦居民群眾的需求,整合社區各方資源,通過社區商戶聯建,打造社區治理共同體,著力改善了申強公寓小區環境面貌——花壇圍欄修復了,主干道上的窨井蓋填補了,道路路燈也全都亮了起來。“在從一名普通的社工成長為一名社區黨總支書記的路上,我和帶教書記共同成長、教學相長。現在,我深深覺得,在社區治理的路上,大家並肩前行,一定能走得更長更遠。比如持續通過黨建聯建,整合社會資源共同參與,在社區內帶來法律咨詢、科普講座、便民義診等活動,讓居民不出樓棟、不出小區,就可以解決問題,享受資源和服務,持續提升幸福感。”王玥婷說。

  “我們希望切實提高基層社區治理能力,同時為社工提供更好的個人發展平台,用治理能力和治理實效說話。”嘉興路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與傳統的社區干部選拔模式不同,通過“競聘上崗”的優秀社區工作者們擁有扎實的業務能力和良好的群眾基礎,這為提升居民區的凝聚力、創造力和競爭力等,都提供了有力保障。

  今年4月,為期5天的嘉興路街道社區干部能力提升培訓班開班,結合社區干部的工作實際和能力提升需求,運用多元化教學方法,圍繞基層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社區資源整合與居民參與、社會服務項目的設計與策劃等內容,設置理論課程、現場教學、分組討論、課題匯報等模塊。培訓旨在提升基層社工隊伍履職能力,增強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廣泛性,加強基層社區治理骨干隊伍建設,努力打造一支與社區發展相匹配的高素質基層干部隊伍。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27日 13 版)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