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刀、江豚回來了嗎?3年來長江的變化肉眼可見

崇明,素有“長江門戶”之稱。浩瀚長江是一座生態寶庫,滋養著長江尾一代又一代的崇明人。
崇明區新聞辦介紹,每年春天是長江刀魚成汛的季節,也是長江江豚進入繁殖期的時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以下簡稱《長江保護法》)實施3周年之際,很多人都特別關心,長江的生態修復取得了哪些進展?“江刀”、長江江豚等長江旗艦物種回來了嗎?
從江刀說起
2015年的老滧港漁業村
骨軟如綿、肉質豐腴、體表白亮的“江刀”,是開春后長江送給崇明人的第一份大禮。據當介紹,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江刀”其實並不稀奇,一網下去撈上來的“江刀”可論千斤。
2015年“江刀”捕撈畫面
從“密密麻麻”,到一網下去隻能抓上來幾條“小刀”,再到“明前江刀”被炒到每斤7000多元的天價,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江刀”數量銳減的現實。
2021年,《長江保護法》出台,長江十年禁漁正式實施,那麼3年之后,長江口的“江刀”魚汛有沒有回來?
上海市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水野中心”)承擔農業農村部長江水域水生生物資源監測上海站職責,多年來一直對長江刀魚進行著專項監測。據水野中心的研究團隊介紹,這些年長江刀魚的保護成果絕不僅限於魚汛的回歸。
水野中心監測照片
洄游通道正逐步恢復
刀魚(學名刀鱭),主要生活在長江近海的深水地區,每年早春沿著長江上溯至中游作生殖洄游。2023年2月23日,據農業農村部發布會消息,根據監測長江刀魚已能夠溯河洄游至歷史上最遠的洞庭湖水域,這很大程度上說明了,從長江入海口到長江中游的整個刀魚洄游大通道正逐漸恢復生態功能。
水野中心監測照片
種群結構正逐步改善
2018年,漁村的船老大們曾斷言,“江刀”真的是要絕跡了。然而隨著長江全面禁捕以及《長江保護法》的全面實施,長江裡的“大刀”又回來了。水野中心監測團隊介紹,這兩年他們在監測中多次發現100克以上的大規格刀鱭,監測數據顯示刀鱭小型化現象得到遏制,資源量和生物學指標總體呈現增長趨勢,種群結構正逐漸改善。
水野中心監測照片
再說到江豚
長江江豚,是中國特有的淡水豚類動物,也是地球上最為古老的物種之一。因其灰黑色的皮膚和胖圓的體型,長江江豚也被崇明人稱為“江豬”,長江口的撐船人對它更是再熟悉不過。
早些年“江豬”根本就不是稀奇東西,但到后來,刀魚少了,“江豬”也很難再遇見了。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長江內大約還有3600頭長江江豚,2012年銳減至1045頭,2017年科考數據顯示,長江江豚僅存約1012頭。那麼,幾年之后,“江豬”在長江口的生存情況怎麼樣?
目擊頻率明顯增長
2023年3月6日,水野中心在東風西沙水庫附近採集到江豚影像
據水野中心資源監測團隊介紹,近幾年在監測過程中,長江江豚的目擊頻率一年比一年多,2023年相比2022年也有明顯增長,從13頭次躍升至81頭次。近幾年來,隨著長江禁捕等長江大保護措施的施行,網具沒了、船隻少了、干擾小了,江豚的生存環境正逐步改善,“江豬”又回來了。
形成相對固定的生活家園
經過水野中心資源監測團隊近幾年的持續觀測發現,長江口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及其棲息范圍不斷擴大,東風西沙、青草沙水域形成較為穩定的長江江豚種群及棲息地。
幼體增多,種群壯大
監測團隊介紹,近兩年,能經常看到大、小江豚在一起伴游。江豚幼體數量的增加,說明江豚種群正在繁衍、壯大,也讓我們看到了“江豚”這個物種延續下去的希望。
幼豚救助
2023年4月28日,一尾僅一周大的江豚寶寶在崇明島東部擱淺,經水野中心等多方救助,小江豚被安全送回江中。這個案例也讓監測團隊印象尤為深刻:熱心市民第一時間報警、警方接警后迅速出動、專業團隊及時響應,這次成功營救的背后,是多方共同協力的結果。
全面退捕、加強執法、水質治理……長江治理多管齊下,這些年長江的變化有目共睹、肉眼可見,“江刀”、江豚等讓大家牽挂著的長江旗艦物種也正在逐步回歸,但生態治理形勢依然嚴峻,長江大保護任重而道遠。
資料:崇明區新聞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