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藥從這裡“出海”、人才近悅遠來
張江,崛起醫藥創新“試驗場”
日前,和黃醫藥創新藥生產基地在張江創新藥產業基地舉行竣工儀式。作為上海市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項目之一,該生產基地已於第一時間獲得生產許可,成為張江創新藥產業基地正式挂牌后第一個簽約、第一個竣工、第一個投產的高端生物制造項目。
和黃醫藥創新藥生產基地。和黃醫藥供圖
不止和黃醫藥,今年以來,張江,這片創新創業的熱土上“火力全開”,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4月,建筑面積近10萬平方米的張江醫療器械產業基地新地標——ZEMP總部園正式投入運行﹔
7月底,國藥益諾思總部及創新轉化中心項目在上海國際醫學園區正式開工﹔
總規劃面積16萬平方米的張江基因島於今年二季度正式推出﹔
可租售面積近6萬平方米的居裡路一號有望於今年年底竣工﹔
……
在張江,好項目不缺空間,好產業不缺土地
“在張江,好項目不缺空間,好產業不缺土地。”上海張江生物醫藥基地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樓琦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空間是平台和產業的基礎和載體。根據上海市經信委、市發改委等多個部門聯合制定的《上海市加快生物醫藥智造空間建設行動計劃》,今后兩年上海全市將開工建設生物醫藥標准廠房總規模近500萬平方米,形成生物醫藥“孵化-研發-中試-產業化”梯級產業載體新體系,打造全球生物醫藥研發經濟和產業化新高地。當前,一個“熱帶雨林”般的世界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正在張江加快成型。
就拿國藥益諾思總部及創新轉化中心項目來說,總用地面積約24.66 畝,預計2026年建成。項目建成后,將進一步完善國藥益諾思從非臨床到臨床藥物評價的一體化服務能力,增強業務承接能力,加速壯大上海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這家公司成立於2010年,生於張江,長於張江,是國藥集團所屬中國醫藥工業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主業是提供生物醫藥非臨床研究服務為主的綜合研發服務。
“張江始終陪伴著國藥益諾思成長,未來也將一如既往地支持國藥益諾思的發展。不僅在早期出資入股,還為企業擴大經營規模、提升產能出謀劃策。”開工儀式上,張江集團相關領導表示,張江從曾經的阡陌農田,建設成為如今的科學之城,正是一批以國藥益諾思為代表的龍頭企業的蓬勃發展,源源不斷為張江帶來“活力四射”的創新動力。
益諾思總部及創新轉化中心項目開工。國藥益諾思供圖
在張江,伴隨著產業的蓬勃發展,企業對產業化空間的需求大幅增加。今年,張江藥谷更是加快布局了產業空間新方向,依托南北科技創新走廊,構建生物醫藥發展新格局。
就在今年9月底舉行的2023張江生命科學國際創新峰會上,居裡路一號、張江·藥谷中心加速器、優創園、張江基因島、醫療器械加速器等10個新產業空間項目集中亮相,超過60萬方平方米的產業新空間正在或將要投入運營。
經過30年的迭代發展,目前,張江生物醫藥產業已形成了完整的創新鏈條,企業人才高度集中,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創新生態優良。一組數據可窺一斑:張江集聚了1700多家創新主體﹔超過9萬名專業人員﹔專業服務平台超過500家﹔自主研發的1類新藥累計獲批上市超過20個,佔全國比重近1/5﹔藥物管線總數超過1300個,1類新藥佔比50%。
新藥“出海”、平台助力,張江成為醫藥創新“試驗田”
今年11月8日,扎根張江20年的和黃醫藥原創抗癌新藥呋喹替尼成功獲美國FDA批准用於治療經治轉移性結直腸癌﹔11月28日,另一家張江企業君實生物研發的特瑞普利單抗成為我國首個在美國獲批上市的自研自產創新生物藥。
短短20天,來自張江的新藥接連“出海”,這背后不僅是一種巧合,更是張江近30年深耕生物醫藥產業、推動藥物創新發展的一種水到渠成。
作為我國首個自主研發生產的抗癌新藥,呋喹替尼從2007年在位於張江的實驗室首次合成最初的一個小分子結構,到2018年獲批上市,歷時十余年。
和黃醫藥原創抗癌新藥呋喹替尼。和黃醫藥供圖
眾所周知,新藥研發有一個“雙十定律”:一個新藥平均需要長達十年、多達十億美元的投入,且“九死一生”,技術難度大,風險高。從籍籍無名到擲地有聲,呋喹替尼一路闖關,正是“雙十定律”的真實寫照和張江創新藥研發的一個縮影。
“這背后離不開公共服務平台的助力,”樓琦介紹,張江已建成了從新藥探索、藥物篩選、藥理評估、臨床研究、中試放大、注冊認証到量產上市的完整產業鏈,並形成了 “四校、一所、三院、40多個中心、近百個公共服務平台。
這些平台互相“交織”發揮著多樣的服務功能,有專注於基礎及前沿研究方面的功能型平台,覆蓋藥物研發產業鏈功能型平台,專注於藥物中試以及產業化方面功能型平台,專注於開放創新合作與產業載體功能型平台等等。此外,圍繞產業新賽道、新方向,張江在合成生物學、現代中醫藥等細分領域,通過建立孵化/轉化平台的方式,構建並推動產業生態不斷蝶變優化。
比如國藥益諾思,就為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范圍內的藥物研發機構提供高品質、一站式的藥物評價研究服務,提升藥物研發速率,提升創新藥物研究體系水平,從而推動我國新藥研發進一步與國際接軌。前文中提到的和黃醫藥原創抗癌新藥呋喹替尼和君實生物研發的特瑞普利單抗,就是國藥益諾思為其提供的非臨床安全性評價服務。
“可以說,公共服務平台的建設有助於搭建產學研共聚互融的生物醫藥創新平台,增強科技資源整合力度,解決張江藥谷內創新創業企業的高研發成本、研究瓶頸等共性問題,為新藥的臨床研究提供專業服務,推動自主創新,加快生物醫藥創新創業企業成長。”樓琦還表示,張江也非常注重產業生態的打造,成為產業的組局者和科創生態的構建者。
張江·中國藥谷大廈。張江藥谷供圖
從2005年起的張江藥谷總經理交流會、2009年起的中國藥業研發國際峰會、2010年起的張江藥谷發展論壇到2018年起的張江生命科學系列沙龍,再到從2021年開始著力打造的張江生命科學國際創新峰會,張江藥谷引領生命科學前沿領域在浦東匯聚交流,吸引全球優勢資源在浦東匯聚合作,營造高端學術氛圍,激發創新創業活。
作為國家發展生物醫藥科技產業的創新“試驗田”,張江藥谷已成為產業園區發展標杆。目前已成功探索實施的體制機制創新舉措,貫穿了新藥研發、新藥審評、新藥產業化、特殊物品通關等產業發展的多個環節,涉及藥監、海關、質檢、知識產權等多項關鍵的先行先試舉措,並且在其他省市得以成功復制推廣,為國家在生物醫藥創新領域快速接軌國際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探索。
“新老張江人”同台共舞,張江“磁吸”人才有溫度
“我是2001年來到張江的,剛來這裡工作的時候,同事不過十來人,周邊非常空曠,其實是有些荒涼的,公交車隻有兩條線路。”回首20多年前的往事,國藥益諾思總經理常艷很是感慨。
2010年,常艷放棄事業單位身份,開始“下海”。這是一次不太輕鬆的選擇,因為放棄了手中的“鐵飯碗”,卻不一定能端上市場的“金飯碗”。
面對茫茫未知的前路,常艷給自己和團隊成員打氣:“隨著全球醫藥市場的持續增長,非臨床研究CRO行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已經到來。我們有著專業成熟的技術創新體系,永遠追求‘沒有最好,隻有更好’的團隊,隻要常懷居安思危之心,不在自我安逸中失去競爭力,就一定能夠走出一條漂亮的創業之路。”
“藥物毒理的研究工作,堅持下來很不容易,但卻真正可以幫到一部分人,很有意義!”這是從畢業就加入益諾思的汪溪潔的感受,也是她堅定扎根在這個行業的動力。眼下,她已在這個領域深耕10多個年頭,也成長為國藥益諾思毒理事業部副總經理。
經過多年的發展,國藥益諾思已擁有近6萬平方米的現代化設施,千余人的研究團隊,分布在上海、南通、深圳、黃山等地,已成為我國非臨床研究CRO行業組研發能力突出、專注為創新藥企業提供服務的一支國企勁旅。
“張江藥谷的原生代創業者和新生代創業者中,前者是一批‘老張江’,從2000年以后陸續來到張江,在跨國藥企擔任高管,后來又在張江開啟創業﹔后者則是近5年內來到張江的‘新張江人’,他們在細胞和基因治療、AI制藥、合成生物學等生物醫藥的前沿賽道深耕。”樓琦介紹道。
鳥瞰張江藥谷全景。張江藥谷供圖
目前,張江聚集的生物醫藥產業從業人員達9萬余人,超過了浦東新區生物醫藥從業人員的半數以上,接近全上海從業人員的三分之一,已成為國內生物醫藥領域研發機構集中、創新實力強、新藥創制成果突出的全球創新引領地之一。“一個區域要發展高科技產業,人才是根本,這是張江藥谷最寶貴的資源。”樓琦表示。
2005年,在美國密歇根大學完成學業的馮焱來到張江一家創新藥研發企業工作。當時張江的各種新藥研發條件還不夠完善,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后,馮焱重回美國從事科研工作。后來受朋友邀約,馮焱又回到張江加入桑迪亞從事醫藥研發服務。
2019年,馮焱遇上了“天使投資人”張科領弋的於曉勇,雙方一拍即合,創設了上海領泰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
在張江這個熟悉的環境裡,兩年多時間,領泰已經組建了20多人的團隊。如今,項目已經完成了首個候選化合物的篩選,並在緊鑼密鼓推向臨床。“創新藥這條創業路不是一個短平快的賽道,需要沉下來,有勇氣並積攢經驗去面對各種可能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題和預料之外的未知。但在張江,有很多朋友和伙伴支持我們。”馮焱說。
創業,馮焱之所以再次選擇張江,離不開張江對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全方位支持,針對創新藥研發的每個階段都有相應的扶持政策。不僅是馮焱,眾多在張江搞研究、做創新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人才氛圍濃厚,政策扶持到位。
從0到1,張江不斷踴躍在中國科創最前沿,創造著一個又一個奇跡。在這片熱土上奮斗的“新老張江人”,更是親眼見証著“中國的張江”一步步變為“世界的張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