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楊浦,“一刻鐘便利”如何實現“共享互惠”?

手指點一點、隨買隨到,出門沒幾步就能在“轉角”買到價廉物美的小商品,這樣的“即時美好”被載入“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其背后既有創新型企業“破局突圍”的有益嘗試,亦有政府職能部門“繡花”般的精細化管理。
隨著數字經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不斷發生變化,即時零售作為一種新的消費方式,在長三角地區興起。楊浦企業如何抓住增長機遇,為居民構筑起能滿足“消費自由”的生活圈?創新,是引領楊浦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首批上海市40家創新型企業總部獲得授牌,四家楊浦企業入選。楊浦的產業創新環境將如何得到進一步優化?開在路口的小超市,是他守了近30年的地方。抱著剛簽完的協議材料,他期待著“開門營業”。社區環境如何做到“煙火氣”與“顏值”並存?
城市的溫度就體現在“人民屬性”。當創新理念、高科技、繡花功夫更深地“接入地氣”,居民們的美好生活將進入一個嶄新的篇章。
隨買隨到,一刻鐘裡將“載入”怎樣的“即時美好”?
劉先生在蘇州吳中區經營利友坤遠超市,“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宅,線上外賣下單已經是大家司空見慣的生活方式”,是他近年來的深刻感受。
在劉先生的超市,最暢銷的外賣單品是零食。他表示,目前用戶對產品豐富度需求大,所以門店需要不斷增加產品,保持配送穩定,才能給用戶更好的購物體驗。
當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隨之不斷發生變化,一種新的消費方式在長三角地區興起,那就是即時零售。它作為傳統電商渠道外更有效的補充,已成為擴大消費的重要載體,以及推動長三角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的強大助力。
“數實融合”中,居民進一步實現“消費自由”
12月7日,由美團閃購主辦的“即時零售中國行”活動在楊浦舉行。活動中,《美團支持“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報告》發布,“一刻鐘便民生活圈”長三角·美團共建項目啟動。
據商務部研究院報告顯示,近年來,中國即時零售一直保持50%以上的年均增速。即時零售,正為居民構筑起能滿足即時消費需求的生活圈。如此龐大的市場規模下,企業、創業者們如何抓住增長機遇,實現“破局突圍”?

11月,草莓新鮮上市,果速達上海虹橋店的店長忙個不停,手機中不時傳出外賣訂單的提示聲。“現在的消費者追求‘消費自由’,要的就是‘隨買隨到’,草莓上市了立刻下單就能吃到,所見即所得。”該店長說。
跟蘇州的吳先生一樣,即時零售也是果速達入局新增長渠道的原因。果速達誕生於2021年,在經營之初,曾面臨建店難、上品難、多渠道管理難等問題。
入駐美團后,這些難題得到了解決。選品時,平台會根據時節變遷、爆款變化及時提示,幫助對接消費者最新需求﹔算賬時,還能提供財務助手,展示清晰賬目信息。經營流程實現線上化,助力果速達獲得新的增長空間。從最初的一家直營店到現在200多家加盟店,果速達日均外賣訂單超過2600單,月總單量高達60000單,門店遍布全國各大城市。

今年,商務部等13部門印發《全面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其實,對於“15分鐘可達的便利”,上海市民早已不再陌生,如何在已有基礎上進行提質升級?即時零售,作為新型零售業態之一,打造了“數實融合”的新場景、新模式,無疑是激活市場活力、釋放居民消費潛能和優化經濟要素流動配置的關鍵動力。
“破局突圍”后,長三角將共享“一刻鐘便利”
美團閃購數據顯示,近三年來,長三角地區即時零售行業發展呈現供需兩旺發展態勢。2023年10月,長三角地區營業商戶數較2020年同期增加106%,訂單量較2020年同期增長269%。2023年10月,上海市營業商戶數較2020年同期增加122%,訂單量較2020年同期增加270%。
社區中小商家數字化賦能、社區零售前置倉創新、社區居民便利消費促進、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監測,是“一刻鐘便民生活圈”長三角·美團共建項目推出的四大舉措。對應四大舉措,美團閃購將通過業態創新、數字賦能、履約匹配三大抓手,服務並滿足社區居民“一刻鐘便利生活”需求。

推動即時零售的發展,既有助於加快傳統零售業數字化轉型,也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不斷滿足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有益嘗試。楊浦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楊浦將依托美團等在線新經濟平台企業集聚的優勢,集結行業上下游產業鏈的企業,推動即時零售線上線下企業融合創新發展,讓居民生活更加便利,共同構建“一刻鐘便民生活圈”。
在上海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看來,即時零售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期待與會各方能以即時零售為抓手,共同探索推進‘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品質化、便利化、數字化發展的新思路和新路徑,助力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創新領跑者”在新的起點上“蓄勢待發”
上海復旦微電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商米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嗶哩嗶哩科技有限公司、漢海信息技術(上海)有限公司,這四家楊浦企業,是數字經濟、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重點產業領域的龍頭企業和技術創新領跑者。12月5日,第一批上海市40家創新型企業總部獲得授牌,它們成為其中的“十分之一”。

創新,是引領楊浦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楊浦高度重視創新型經濟發展,大力支持各類高成長性企業升級打造創新型企業總部,研發經濟和產業化高地的影響力不斷顯現。
以上四家楊浦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在國內佔有率居前,擁有的核心知識產權總量近千項,年度研發費用總計超過50億元,年度研發人員平均佔比近60%,近三年營收收入復合增長率均達兩位數以上。4家企業均為高新技術企業,同時,1家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1家為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家為上海市企業技術中心。

今年2月,上海首次提出“創新型企業總部”概念,發布了《上海市創新型企業總部認定和獎勵管理辦法》,對創新型企業總部的認定、獎勵、服務與便利化措施等內容作出了具體規定,為優化創新型企業在滬發展營商環境提供了政策支撐。
獲得認定的創新型企業總部最高可獲得500萬元獎勵,並會在產業化重大項目推進、高價值專利培育、人才引進、研發用物品進口、創新產品採購、成果轉化、注冊登記等方面享受支持與便利。

目前,楊浦正在全力構建以數字經濟為一個核心主導,“智能+”“互聯網+”為兩個基礎支撐,在線新經濟、智能制造、創意設計三大千億級產業集群蓬勃發展,科技服務、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綠色低碳等四大新興領域前瞻布局的“1+2+3+4”創新型現代化產業體系。
區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楊浦將持續加大對創新型企業的培育力度,持續優化產業創新環境,支持更多創新型企業在楊浦發展壯大。
抱著剛簽完的協議材料,他期待著“開門營業”
開在鬆花江路和滄州路路口的偉明超市,是控江四村居民徐偉明守了近30年的地方。“上世紀九十年代下崗回來,我就做起了這個小本買賣,一包煙、一瓶水……別看是個街邊不起眼的小店,但它支撐著我們一家走過了風風雨雨。”
12月1日,徐偉明早早來到控江路街道城市運行管理中心,參加街道“居改非”綜合治理首批門店改造簽約。這意味著他的小店作為“有証有照居改非”商戶,將以一扇沿街大門迎來期待已久的煥新升級。“盼這一天很久啦。”徐偉明高興地說。

“居改非”,房屋使用性質由居住改為非居住,追溯起來,已有近30年的歷史。當時,一部分下崗職工自行申請,相關部門辦理“居改非”手續,他們取得營業執照后,在房屋內依法經營,以此維持生計。
前些年,為優化市容環境,一些商戶的門被統一改成了窗。經常經過延吉西路的市民會發現,道路兩側的一幢幢老舊居民樓內,一扇扇破舊的窗戶上張貼著各式簡易廣告,室內陳列著食品、衣飾、鐘表等各類小商品,社區居民在窗口選購,有的甚至踩在階梯、凳子、石塊上跨窗進出。而在不久的將來,正如這些商戶與附近居民所期盼的那樣,這樣“險象環生”的“窗口經營”將成為歷史。
那麼“開門營業”后,商戶們能否做到規范、有序經營?“商戶們統一定的新門頭制作進度怎麼樣了?經營公約簽字后,大家一定要遵守承諾並做好門前‘三包’。”現場,街道社區管理辦主任胡成君一邊和施工方工作人員交流項目進展情況,一邊耐心叮囑到場商戶后續的經營注意事項。胡成君口中的“經營公約”是,街道與商戶們共同擬定的《控江路街道“居改非”商戶經營公約》,它明確了從事經營的業務范圍和責任義務。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輪“居改非”后續整治工作中,街道創新提出並通過了“三個一點”工作方案:即商戶承擔一點、街道優化一點、企業資助一點。此外,針對轄區“無証無照及証照不全的居改非”商戶,街道組織多部門上門發放告知書,責令其停止經營性活動,限期恢復物業使用性質。
“我們希望切實消除‘居改非’經營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和管理難點,力爭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社會治理模式,為居民打造‘煙火氣’與‘顏值’並存的社區環境。”控江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瞿佳歡表示。
抱著剛簽完的協議材料,徐偉明馬不停蹄地回到自己的小店忙碌了起來。“現在,外面的街道變得熱鬧了,我的小店馬上也可以升級了,相信未來一定能過得更好。”徐偉明說。
(來源:上海楊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