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入選全國典型!楊浦這個非遺項目又出圈了

2023年12月11日14:50 |
小字號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非遺在社區”全國工作經驗交流活動在深圳舉辦,公布了22個“非遺在社區”試點地區典型案例。其中,楊浦區四平路街道“元宵行街會—都市化特色傳統節慶民俗”獲評全國“非遺在社區”典型案例。

圖片

元宵行街會吧

20世紀初,蘇北地區“唱鳳凰、送麒麟、踩高蹺”等民俗活動隨著蘇北來滬謀生的人群不斷增加而進入楊浦。后來由於北方移民逐漸融入上海的城市生活,“唱鳳凰、送麒麟”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也逐步消亡,而元宵行街這種形式卻在楊浦區四平社區保留下來,形成了區域內獨特的元宵節民俗活動。

圖片

多年來,四平路街道始終致力於“元宵行街會”這一市級非遺項目的傳承、保護、發揚和不斷創新,自2005年至今已舉辦了十八屆,已然發展成了輻射楊浦乃至長三角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深受群眾的歡迎和喜愛。

圖片
圖片

全民齊參與

居民身邊的非遺藝術

作為蟬聯兩屆“上海市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四平路街道,結合時代要求,不斷創新發展,從最開始單一的行街展示,逐漸融入非遺集市、美食一條街、傳統文化演出、元宵賞燈會等各類特色項目,向市民呈現出一幅立體、動態的鬧元宵民俗文化畫卷。

圖片

在這場民俗盛會中,四平的居民群眾不單單是觀眾,也是重要的參與者。參與行街的團隊中有社區居民、有在校師生、有企業白領、有外國友人、還有外來務工人員。近幾年,還特別邀請了來自全市各區及長三角地區的優秀非遺團隊,例如滁州、湖州、蘇州等外區縣的優質非遺項目加入行街演出的隊伍中來,讓社區居民在社區、在家門口就能領略來自全上海乃至全中國的優秀非遺項目。

圖片

每年除了行街表演以外,還有巧妙有趣的燈謎、傳統趣味的弄堂九子游戲,還有包湯團、非遺集市、小吃一條街等傳統節目,滿滿煙火氣,濃濃民俗情。

融合互聯網+

擴大非遺民俗影響力

近兩年,元宵行街會緊跟互聯網+的社會潮流,使用網絡同步直播,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進一步擴大影響力和受眾面。

圖片
圖片

尤其今年,2023年環同濟第十八屆元宵行街會重新在室外舉辦,受到廣大居民的熱切關注。活動經由新華社、CCTV13(新聞頻道)、上海電視台、《人民日報》《中國文化報》《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上海日報》、澎湃新聞、上觀新聞、東方網等近20家主流媒體的關注和深度報道,央視直播收視率、各媒體報道、曝光量、點擊量超過2000萬次,影響力不斷提升。

保護與發揚

讓非遺文化“活”在當下

四平路街道高度重視 “非遺在社區”傳承保護工作,將非遺保護項目的傳承保護與弘揚發展工作納入重點“美育”項目,結合非遺項目的特點和本地區學校多、園區企業多的區域優勢,著力打造四平“非遺在社區”新亮點。

圖片

其中,市級非遺項目“江南絲竹” 自2015年起由街道先后在打虎山路第一小學、楊浦高級中學、鐵嶺初級中學等三所學校設立江南絲竹校園傳承點,由周惠先生親傳弟子、上海市級非遺傳承人、上海財經大學副教授阮弘女士擔任藝術指導。

圖片

區級非遺項目“海派布藝”在民辦打一、二師附小等學校以及社區文化中心設立了海派布藝興趣班,同時結合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組織社區青少年、同濟大學等開展香囊制作、布藝書簽創作等特色活動,傳統與現代的巧妙結合,為非遺項目的傳承發展找到了新方向。

非遺傳承,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四平路街道希望通過自己微薄的力量,讓非遺文化在社區、在居民心裡生根發芽。通過一次次的跨界融合,讓文化“立圈”“入圈”“出圈”,讓非遺保護和傳承更融入當代人的生活中,讓其真正“活”在當下,持久地煥發生命力。

(來源:上海楊浦)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